近期,医院急诊科研究人员收集该院接诊的4名虫螨腈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公开发表《警惕高致死性杀虫剂虫螨腈中*(附四例病例及文献复习)》学术论文,文章显示:该院接诊的4例患者全部死亡,国内公开报道的其他4例虫螨腈中*患者仅1人存活,且该存活患者为住院3天时的记录,出院后未随访,结果未知。
虫螨腈又名溴虫腈(chlorfenapyr),是新型吡咯类化合物,是一种全球广泛应用的广谱杀虫剂,被世界卫生组织归类为中度危险杀虫剂。该研究结果表明:中*患者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暴露虫螨腈均呈高致死性;发热、多汗、肌酶升高和进行性加重的中枢神经损害是其突出的临床特点;暴露初始症状多不严重,部分患者尤其暴露剂量低者,经或不经临床诊治存在一个相对稳定阶段,但一旦出现大汗、明显发热、意识障碍则病情迅速恶化,呼吸循环衰竭并可导致死亡。
本文分享医院急诊科一例死亡病例和一例存活病例(此病例不在该论文病例之列,属于最新的成功救治病例)血药浓度检测和临床中*救治过程,以供借鉴。
病例1:口服虫螨腈8d后死亡
患者:女,50岁
主诉:6d前口服甲维·虫螨腈约60ml(12%悬浮液),诉头晕,伴恶心、呕吐,医院,*物分析(服药后1d):血液中检出阿维菌素成分(甲维盐)3.5μmol/L、虫螨腈成分2.1μmol/L。给予对症补液治疗,5d前患者出现阵发性意识不清伴多汗,于**月19日19:35入院收入我科进一步诊治。
既往病史:抑郁症、高血压3年。
入院体格检查:T38.3℃,P90次/min,R19次/min,BP/81mmHg,意识清,多汗,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8.1×/L,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79.1%,余正常;凝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生化全项:肌红蛋白(MYO)ng/ml,肌酸激酶(CK).0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9.0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7.7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95.0U/L,余未见明显异常。血气分析[吸入气中氧浓度分数(FiO2):33%]:pH7.34,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42.6mmHg,动脉血氧分压(PO2)78mmHg,总血红蛋白量(tHb)18.7g/dl,乳酸(Lac)2.5mmol/L。
治疗记录:入院给予补液、营养神经、保护脏器功能及血液灌流(HP)等支持治疗,患者意识不清进行性加重,入院第2d13:02进入深昏迷状态,体温进行性升高达40℃,R30次/min,HR次/min,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达89%,BP自主维持在/70mmHg;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SPO2上升至96%,并继续给予控制HR、药物降温、补液等综合治疗,体温仍无下降,于当日13:05HR下降至84次/min,BP下降至75/43mmHg,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无反应,随后心跳停止,给予规范心肺复苏1h,患者死亡出院。
病例2:中*1.5h后6次灌流,存活
患者:女,45岁
主诉:年11月14日早上8点口服虫螨腈除虫剂溶液,不知量,1.5小时后入院治疗,恶心呕吐。
既往病史:胃不适,有服药。
入院体格检查:血压心率正常,意识清醒。入院后*物分析(1.5h血尿):血液中甲氨基阿维菌素ng/ml,虫螨腈ng/ml、高效氯氟氰菊酯27ng/ml。
治疗记录:入院给予补液、营养神经、保护脏器功能及血液灌流(HP)等支持治疗,行血液灌流3次,3次灌流后血液*物分析:血液中甲氨基阿维菌素ng/ml,虫螨腈47ng/ml。15日再做3次血液灌流。
17日血液中未检测到虫螨腈及其它*物,尿液中检测到虫螨腈浓度为21ng/ml;
19日血液中未检测到虫螨腈及其它*物,尿液中检测到虫螨腈浓度为8ng/ml。
患者意识清醒,无其它不适,办理出院。
随访:患者康复,自述状态很好。
左右滑动查看血液灌流后*素清除变化
专家谈中*病例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特点
临床表现:
所有中*患者的诊断均基于*物接触史。虫螨腈中*症状初始多表现轻微,仅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表现,多能耐受;暴露剂量越小,潜伏期越长;消化道接触患者早期可有恶心、呕吐等表现,呼吸道接触早期消化道症状不明显;与单纯虫螨腈中*比较,混合农药甲维·虫螨腈中*中枢神经症状均立即出现且表现突出。多数病例存在相对稳定的"临床缓解"阶段。发热(≥37.4℃):除报道病例1外均有发热,多数伴出汗甚至大汗。中枢神经损害:后期均出现进行性严重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有影像学资料2例,表现为白质病变、脑疝和脑水肿。心电图开始有窦性心动过速、临终窦性心动过缓,部分出现心律失常,ST-T异常,多数有呼吸急促。
治疗:
虫螨腈为亲脂类*物,中*无特效解*药,目前均采取对症处理,常规药物和物理降温效果差,理论上通过血液灌流可清除,如,本文中唯一存活病例进行了3次HP;上述病例2进行6次HP后病情痊愈;但是其它病例进行HP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后未见明显疗效。
预后:
单纯/混合虫螨腈中*、呼吸道/消化道途径接触,均表现高致死性,8例患者中仅1例存活,且为住院3d出院时情况,无随访资料;7例患者死亡时间为*物暴露后4~21d,平均9.1d,呈现迟发高致死性特点;其中1病例仅误服约5ml,最终仍死亡。有2例经呼吸道暴露,均在当天出现症状,分别在4、8d后死亡,未显示更长的病程;3例经消化道摄入甲维·虫螨腈,其中1例存活,2例分别在6、7d后死亡;3例经消化道摄入虫螨腈,分别在6、12、21d后死亡,提示单纯虫螨腈摄入有更长的稳定期。
虫螨腈中*一旦出现体温超过38℃或意识障碍,多预后不良。出现持续意识不清者,多在2d内死亡;体温超过38℃者,多与持续意识障碍同步,也很少存活超过2d,且一旦呼吸循环衰竭均无法逆转,心搏骤停也不易复苏成功。
讨论:
该院专家认为,虫螨腈的杀虫机制是在昆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抑制线粒体中二磷酸腺苷(ADP)向三磷酸腺苷(ATP)转化,使细胞合成因缺少能量而停止生命功能。人体内ADP向ATP转化受阻,则体内ATP缺乏,导致高耗能的重要器官如骨骼肌、大脑等功能受损,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此外,细胞能量的缺乏尚可导致大汗、呼吸急促,大多数患者在潜伏期7~20d后死亡,即使是经口服用很小剂量的商品化的虫螨腈也会致命。病例1中患者出现全身软倦乏力、呼吸急促、大汗、意识障碍、肌酶升高均考虑与上述机制相关。
虫螨腈中*早期症状不典型,表现"不急",中*后却普遍致死,很可能是继百草枯、敌草快等联吡啶类除草剂之后中*救治领域的又一严峻挑战,中*靶脏器和组织以中枢神经及横纹肌为主,尽管针对中*的现有治疗措施未显示出明显效果,但包括HP的血液净化治疗应深入探讨,同为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五氯酚钠)中*的治疗有借鉴意义。
通过对这些过往病例的临床治疗进行总结,对治疗后病情缓解的患者切不可掉以轻心,仍需密切观察,直至超过潜伏期。在死亡患者病例中,多例均表现为病情缓解后出院,然后再次迅速恶化,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大汗,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最终死亡,期间排除肺部、泌尿系统等部位细菌感染及脑血管意外,考虑为虫螨腈中*的迟发性*性反应。
出现迟发性*性反应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初步考虑是由于虫螨腈的脂溶性使其容易被脏器吸收,当血液中的*物被血液灌流清除后,被脏器吸收后的*物再次缓慢释放入血,引发其*性反应。目前因病例数较少,未能显示全部临床特点,但其高致死性特点应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随着虫螨腈产能增加,暴露机会增多,虫螨腈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更为迫切。
而从年11月14日这名虫螨腈中*患者(即上述病例2)的救治情况来看,对于虫螨腈中*,无论是患者本人和家属,还是医护人员,在思想上都要引起高度警觉,中*患者初期症状往往不严重,容易被轻视,一定要重视中*初期的救治与对症治疗,及早导泻,灌流,排除体内*素;在做好早期救治的前提下,还要密切观察经治疗病情缓解后的情况,警惕迟发性*性反应。
图文及视听资料来源于网络,在此致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仅供专业人士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投稿、合作与联络。
推荐好物(点击标题):
?湿疹、皮炎!抹它,3秒止痒,3天去湿疹?德国助眠糖,睡前吃2粒,8分钟困到不行?瘊子肉粒,一抹就掉!疙瘩一周就消退!?日本变态蚊子膏,1盒搞定一个夏天!?哪里疼贴哪里,日本国家队专用神器!?鼻炎折磨了20年,还有救吗?直到遇到它?耳鸣?这个穴位每天按2分钟,耳鸣就消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