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酸类中毒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日本点滴之六十七正义中毒middot
TUhjnbcbe - 2021/7/5 11:06:00
医治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20.html
中野信子教授
  接着上一篇《正义中*》,继续聊《人为什么不能原谅他人?》


  按照中野教授的解说,人脑本身就是由对立的组成构件生成的,其结果就是人很难理解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事情,相互“不能原谅”导致正义中*,这或许是人类的宿命。不过,如果对人脑的构成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困苦、困惑、困扰是可以得到解消的。


  人类的大脑里的构成就是在和谁对立着,一些屁大的事情就觉得对方混蛋无比,这是人类的一个特征。另外,伴随着时间,也会对他人越来越不能原谅,典型的就是以“性格不合”为理由的离婚。想当初,不就是因为性格一致才相互吸引走到一起的吗,怎么会变成性格不合了呢?其中的理由,用脑科学的解释,根本就在于大脑了里的“相互不一致性”。


  而大脑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偷懒”——这好像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大脑的偷懒,造成了认知上的偏袒、偏见、偏狭。


  但凡是人,和集团外部的人相比较,对自己集团内的伙伴更抱有好感,这就是“集团内偏袒”。于是,对于自己组织之外的集团,很简单地就会贴上一个“傻逼”或者其它的什么标签。比如,足球比赛,日本队被进球,韩国人就会格外高兴,德国队失了分,法国人就特开心,因为日本人和德国人,事先就被韩国人和法国人下意识地贴上了标签。与其说是大家有恶意,不如说是大脑在偷懒,偏袒见缝插针乘虚而入。这种状态下的大脑的处理方式,是不动脑筋的自动式处理,即一元化的处理。


  不过,有一种集团偏袒,比如,看到日本、美国被灾难被伤害,就有中国人欢呼雀跃,且遗憾死的不够多,损失的不够大——这种丧失人性、背离文明的言行,是标准的“爱国中*”症,用“兽性”来形容,都涉嫌侮辱了畜牲——关于“爱国中*”,这里就不展开了,因为我胆小害怕。


  对集团外的人们进行一元化处理,其结果就是对大脑“不给力”,偷懒得到了便宜。本来,判断一个人,其背景、思维方式等都要考虑在内,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然而,“集团内偏袒”一旦发生作用,就可以毫不费力地一刀切了。这种方法在需要做出迅速判断时非常便利,然而,大脑如果一直处于这种偷懒耍滑头的状态下,那就像开车下山时刹车失灵,快是越来越快了,距离死也是越来越近瞬间的事情了。


  “正义中*”,从这四个字,我们可以联想到爱国中*、道德绑架——这是很多人的通病——对着镜子观照了一下自己,发见虽然没有病入膏肓,却也中*不浅,特别是前些年,爱国中*的没有,道德绑架的经常,在网上动辄与人叫骂,在宣泄着对不同观点的不满的同时,更主要地是宣泄自己对生活的不忿。


  就像郭德纲说的那样:“网络暴力已经到了登峰造极了,一批人为了骂而骂,根本没有底线。好与坏、真与假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关键又有了一个可以宣泄的点,真是好快乐。人需要在一个没有后果的环境发泄,可见生活中有多么的不如意。这些优秀人才,听风就是雨,真以为逮着理似的,咬住了不撒嘴还摇晃脑袋。微博评论很好的证实了六道轮回,有些人确实是没进化好就出生了。”——哈哈哈,郭德纲这孙子的嘴真是损……


  别人我不管,我只想自己活得更加快乐,所以,我需要学习如何能够避免“正义中*”。


  如何确定是否“正义中*”了,下面的一些实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判断。


  “自己绝对正确,对方肯定错了”、“犯了错误就必须要惩罚”——当你有了这种意识,应该就涉嫌“正义中*”了……


  比如,新冠病*疫情期间:

将个人情报公开在店家门脸上张贴“关店”的纸条要求依旧上班的人“自肃”
  投诉在公园玩耍的孩子
  再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骚扰”、“权利骚扰”……不问青红皂白就对电车上坐在位子上的年轻人破口大骂对明星不伦的过度抨击夫妻间的“精神骚扰”:别忘了是老子挣钱养的家,让我干家务?有本事你像我一样挣钱去公司的上司“权利骚扰”:为什么不按照我说的去做?!所以说你不行


  在《人为什么不能原谅他人?》一书里,中野教授还教给我们一个方法,确认自己是否已经陷入“正义中*”——可能你会这样认为,自己不会“正义中*”,那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然而,“正义中*”是脑组织里天生的构造,谁都有可能陷入……这样,下面的几个问题我们用“是”和“否”来试着回答一下……


  总觉得过去比现在好;


  身处相对安定的环境;


  中午的定食总是去同一家吃;


  总觉得睡眠不足;


  上班单程在一个小时以上;


  总是
  和鱼相比跟更喜欢吃肉;习惯给他人贴标签:“那个家伙就是……”;


  要求他人一贯性行动;


  习惯拉屎现刨坑,临时抱佛脚……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显示出在日常生活中,你大脑的“前头前野”是否在使用。大脑的“前头前野”的机能是可以抑制“正义中*”的,经常使“前头前野”处于工作状态的人和经常锻炼“前头前野”的人,是不容易陷入“正义中*”的。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越多,说明平日使用“前头前野”的机会越少,越容易“正义中*”。


  就脑科学来说,“前头前野”的不成熟,就会缺乏和对方的共感,抑制力不足,判断力丧失,不会考虑他人的意见,很难接受新鲜的事物。伴随年龄的增加,“前头前野”越来越萎缩、老化,大脑的行动力越来越差,顽固和保守就像哼哈二将,开始把守你精神的大门……


  这些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大脑容易老化的表征。所以,采取和问题中相反的行动,置身于问题中的逆向环境,“前头前野”就可以得到锻炼,就不容易“正义中*”。


  蛇足:人类为了持续繁衍,大脑的设计就非常“聪明”,它是不会过于听从“前头前野”的控制的。也就是说,大脑事先就设计好了“不会聪明过头”。


  比如,以女性和生孩子的关系来观察。生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伴随着极大的风险的,从女性维系自身生命安全的优先顺序来看,不生孩子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可是,女性不生孩子,人种就要断绝。为此,大脑就设计出来“前头前野”也不能控制的本能和情感,如:爱情、性欲、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等等。


  记忆力也是同样,如果有一个记忆力没有缺陷的人,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记在脑海里,这样,痛苦的记忆不能忘却,也不能置换成幸福的回忆,为此,人生将会是多么难过。记忆慢慢消失,仅仅留下甜蜜、美好、幸福的回忆,青梅竹马,花前月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大脑的设计就是让人越老越爱回味曾经的辉煌,而不是整天陷在走麦城的泥沼。能够忘却痛苦,是自然给人类的奖赏。如果总是一味地回想起苦不堪言的过去而不能自拔,那不是神经病,就是艺术家。


  从“正义中*”的泥沼里挣脱出来的关键,就在于“反省认知”,也称为“元认知”,英文“metacognition”,日语是“メタ認知”,专业术语的说法,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和信念,用普通的人话简单地说,就是你对自己自身的客观认知能力。


  如何能够避免自己被“正义中*”所裹挟,避免成为自我厌恶的“两面人”——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里,中野教授考察了如何从“不能原谅他人”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的科学的大脑锻炼方法。


  人脑随着年龄逐渐衰老,老化导致“前头前野”的功效衰退,越来越难以接受新生事物。


  “前头前野”是进行客观分析和思考的场所,是“原谅他人”的立足点。“前头前野”效率越高,就不会拘泥于日常那些老朽的固定的概念和偏见,“反省认知”的使用就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你具有对自己自身的客观认知能力,也就是说,“我能够把握住我自己”,“我可以控制我现在的心情”。让“反省认知”发挥作用,与“前头前野”的锻炼相结合,达到超越“正义中*”的目的。


  从科学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前头前野”,以期打造出一个“不老之脑”。


  第一,放弃旧习惯,感受新体验。比如,从家里出门去车站上班,走和以前不一样的路线。在外面吃定食,挑选新的菜单。无论多么细微的事情都没有关系,采取与往常不同的行动本身,就会促进“前头前野”的活性化。


  第二,挑战置身自己于不安定的、陌生的环境。这样,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比如,“读几本自己平常根本不会去关心、更不会看的书籍”,“在网络上阅读一些自己没有兴趣的新闻”,这跟置身异环境一样,比较轻松地就能够得到以往不曾有过的体验。


  第三,不要简单分类、轻易贴商标。比如,“这家伙就是笨”,“她一直偏激”,“他不就是崇洋媚外吗”……给与自己不同的人分类定性切不可取,因为这会导致“前头前野”丧失活性化的机会。简单地贴商标固然可以让心情一时很爽,但相反也暴露出弱智的特点。


  第四,凡事留有余地。“前头前野”活性化,是需要大脑有余地的,也就是从容度。如果重视这个余地,就要尽可能避免长期的“忍耐”。比如,“上下班长时间的拥挤不堪的电车”就是典型。


  试图挣脱“正义中*”的束缚,那就要设置一个前提,对“不原谅他人”的自己和他人,抱有一个“都是人,有什么办法?”的认知和心态。在此基础上,养成“反省认知”的习惯,对异于自己持不同意见者宽容以待,就一定可以产生出彼此的共感来。


  从“正义中*”中解放出来的最终方法,要说简单也是非常简单,那就是,超越各种各样的对立,学会并列思考,首先考虑并接受对方的想法、感情,包容对方与自己的不同,像赞赏自己一样,赞赏对方。


  

相关阅读

〇 日本点滴之六十六|正义中*〇 日本点滴之六十五|自粛警察〇 日本点滴之六十四|人望术〇 日本点滴之六十三|男气极道〇 日本点滴之六十二|乃木希典·一战成神〇 日本点滴之六十一|乃木希典·也曾放荡〇 日本点滴之六十|乃木希典·君臣美谈黑白子黑白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点滴之六十七正义中毒midd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