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表现
临床上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患者通常为老年人,大多数表现为严重的腹部钝痛及呕吐,腹部疼痛的程度与触诊引发的触痛不成比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好发于年轻人群,临床症状较轻,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实验室检查通常表现为代谢性酸中*、乳酸水平升高以及碳酸氢盐水平降低。
2发病机制
作为急性肠系膜缺血的原因,肠系膜上动脉闭塞远远常见于肠系膜上静脉闭塞。约1/3的病例继发于栓子阻塞,1/3的病例继发于血栓形成,约25%的病例由非闭塞性缺血所致,余下的病例继发于静脉闭塞。
3危险因素
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最常见的为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最常见原因。非闭塞性肠缺血可继发于低血压性休克、胰腺炎、小肠梗阻、脱水及透析。肠系膜静脉血栓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蛋白质C或S缺乏、真红细胞增多症、抗凝血酶m缺乏、镰状细胞贫血、妊娠及口服避孕药。
4影像学表现
X线片可无异常表现或表现为麻痹性肠梗阻。对比增强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一篇纳入-年6篇文献的Meta分析指出,其诊断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95.9%。虽然经导管血管造影检查已经被证明其诊断灵敏度可达87.5%,但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后,可不必将前者这种有创的检查方法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以每秒4ml速率注入对比剂后,在25秒和65秒进行双期CT增强扫描,是评估血管和肠壁改变最佳的扫描程序。19%的病例在CT动脉期时经处理发现了血管的异常影像学改变,而在门静脉期时则未见到血管的异常影像学表现。
CT异常表现包括肠系膜上动脉血栓、肠系膜上静脉管腔狭窄、肠管扩张以及局部肠壁无强化(图1,图2)。Kirkpatrick等研究表明,43%的急性肠系膜缺血可出现肠壁积气,肠壁增厚和黏膜强化的发生率分别为85%和46%。与囊状肠壁积气相比,线状肠壁积气病情更重,在肠坏死的患者中引发的死亡比例更高(图3)。门静脉系统积气是一类更为严重的引起肠壁积气的原因,如肠系膜缺血,可使死亡率增加至50%(图4)。CT扫描还可发现继发征象如腹腔积液及肠系膜水肿。
结肠缺血通常累及肠系膜下动脉的供血范围,涉及结肠脾曲和降结肠。CT表现为肠系膜下动脉供血区的结肠壁可逆性增厚。结肠缺血通常可自愈,管腔狭窄少见。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最常见于早产儿,于出生1周内起病。影像学表现包括肠壁积气、门脉或肠系膜静脉内积气、气腹及麻痹性肠梗阻。
图1肠系膜上动脉、静脉病变导致肠缺血
a、b.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对比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箭头),毗邻肠系膜上静脉显示清晰。c.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狭窄(箭头),由非闭塞性血栓形成导致。d、e.对比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形成(箭头)。小肠系膜可见水肿改变,肠壁水肿(箭)表明小肠缺血图2肠透壁性梗死
a.腹部X线片示麻痹性肠梗阻导致的肠管内多发气-液平面。b、c.冠状位CT重建图像示小肠肠管积液、扩张(箭头),肠壁无强化图3肠壁积气
a.腹部X线片示小肠肠壁广泛的线样积气(箭头)。b.对比增强CT示小肠肠壁缺血导致的小肠肠壁积气(箭头)图4肠梗死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内积气
a.CT平扫示门静脉分支内广泛积气(弯箭)。b.对比增强CT示一例肠缺血合并门静脉积气患者,肠系膜上静脉分支内积气(箭头)5小肠缺血的CT表现
1.肠系膜上动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
2.肠管扩张、肠壁增厚、无强化。
3.肠壁积气(线状积气者病情更严重)。
4.门脉或肠系膜静脉内积气。
5.腹水。
6治疗方法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急诊剖腹手术和栓子切除术。二次剖腹探查常用于评估肠管的活力,同时切除梗死的肠管。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不可切除,除非是急性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可采用肝素抗凝血及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今日习题
SPRING
1-5题均为多项选择题
1.关于COPD,正确的是
A.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
B.可预防,可治愈
C.慢性炎症是其特征改变
D.支气管扩张剂部分有效
2.根据我国原卫生部印发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6月龄婴儿应接种的疫苗有
A.乙肝
B.脊髓灰质炎
C.百白破
D.麻风
3.王某,男,27岁,参加酒宴后突发上腹剧烈疼痛,随即出现全腹疼痛,改变体位时疼痛加剧,伴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查体:全腹呈板样强直,有明显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缩小,肠鸣音减弱。其可能的诊断有
A.胃出血
B.幽门梗阻
C.急性胃肠穿孔
D.急性腹膜炎
4.对于外科休克,临床上一般监测病人的指标有
A.精神状态
B.皮肤温度、色泽
C.血压,脉率
D.尿量
5.某产妇足月自然分娩后,血性恶露持续存在,低热,产后第16天,突然阴道大出血,量约m1,引起该产妇出血的原因可能有
A.胎盘、胎膜残留
B.蜕膜残留
C.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
D.感染
答案及解析
SPRING
1.ACDCOPD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小气道受阻、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在肺的不同部位有肺泡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加,部分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COPD可以预防,但是一旦患病不能完全治愈,因此,B选项不正确;支气管扩张剂对COPD部分有效。因此,正确答案为ACD。
2.ABC
出生时接种乙肝和卡介苗,2、3、4月份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3、4、5月份接种百白破疫苗。因此,6月龄婴儿接种过的疫苗应包括ABC。D选项麻风是预防麻疹与风疹的疫苗,婴儿8个月时接种。一岁以内的小儿接种疫苗的口诀: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四五月百白破,八月麻疹岁乙脑。
3.CD
根据题干,初步诊断为急性胃肠穿孔,急性腹膜炎。其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①饱餐后突发起病;②表现为全腹部疼痛,改变体位可缓解;③查体可见全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浊音界缩小,肠鸣音减弱。
4.ABCD
休克包括一般监测和特殊检测。一般监测包括:①精神状态:反映脑组织灌流和全身循环情况。②皮肤温度、色泽:是体表灌流情况的标志。③血压: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是休克存在的表现。④脉率: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休克指数≈0.5无休克,1.0~1.5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⑤尿量:反映肾脏血液灌注情况。休克早期尿量25ml/h,30ml/h表示休克以纠正。特殊监测:①中心静脉压:休克监测中最常用的项目。正常值为5~10cmH2O;当低血压时,CVP5cmH2O表示血容量不足,CVP15cmH2O表示心功能不全、肺血管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加,CVP20cmH2O表示充血性心力衰竭。②毛细血管楔压:正常值为6~15mmHg(0.8~2.0kPa),其增高表示肺阻力增加;若PCWP30→肺水肿;CVP不高而PCWP增高:慎输液(控制入量和速度),降肺阻力。③排出量、心脏指数:休克时,心排出量一般都有降低。但在感染性休克时,心排出量可较正常值高,故必要时,需行测定,以指导治疗。④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反映病人肺通气情况。pH、碱剩余、缓冲碱、标准碳酸氢盐反映休克时酸碱平衡情况。碱缺失反映全身组织的酸中*情况、休克的严重程度和复苏情况。⑤血乳酸盐测定:正常值为1~1.5mmol/L。休克时间愈长,动脉血乳酸盐浓度也愈高。乳酸盐浓度持续升高,表示病情严重,预后不佳。⑥PT检测:对疑有DIC的病人应进行有关血小板、凝血因子消耗程度,以及反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检查。血小板计数低于80×/L,纤维蛋白原少于1.5g/L,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延长3秒以上,以及副凝固试验阳性,即可确诊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⑦pH值测定:反映胃肠组织局部灌注和供氧情况,可发现早期的隐匿性休克。
5.ABC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存在,低热,突发阴道大出血,考虑子宫内出血,产后出血常见的原因包括胎盘及其附属物残留、子宫复旧不全、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