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酸类中毒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致命的高乳酸血症一
TUhjnbcbe - 2021/5/6 14:59:00

一、病史简介

男,63岁,以“腹痛、腹泻伴呕吐20余天”之主诉于年6月29日入我科。

现病史:20余天前出现腹痛、腹泻伴呕吐,为水样便,呕吐物为胃内容物。8天前因腹泻、腹痛无减轻,医院就诊,体温37.3℃,血常规大致正常,CRP54.33mg/L,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2天后腹泻、腹痛无缓解,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后行腹部+盆腔增强CT检查提示:1.胆囊结石,胆囊壁水肿、增厚;2.脾动脉纤细、稀疏,脾脏内斑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影、提示脾梗死可能;3.腹腔、盆腔积液。予以抑酸,抗感染、营养心肌、补液等对症治疗;后腹泻、腹痛减轻,出现胸闷,行血气分析提示:PH7.33,POmmHg,PCOmmHg,BE-12.7mmol/L,Lac14.4mmol/L,Hb9.9g/dl。血常规:WBC6.28*10^9/L,RBC3.85*10^12/L,N%90.20%,PLT14*10^9/L,予以碳酸氢钠纠酸后胸闷不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急诊以“腹痛原因待查,高乳酸血症”收住入院。患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夜休食纳差,小便正常,大便少。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平素身体健康,吸烟史30余年,平均40根/天。

入院检查年6月29日

体格检查:T37.0℃,P次/分,R26次/分,BP/59mmHg。痛苦面容。查体合作,神志清楚。呼吸26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次/分,律齐,全腹质韧,压痛,反跳痛可疑,肝脾触诊不佳,胆囊未触及,Murphy’s征阳性可疑,肝区叩击痛、脾区叩击痛阳性,左侧腹股沟区约10cm皮下瘀斑,无压痛及渗液,左上肢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4.01*10^9/L,RBC3.20*10^12/L,HB98g/L,PLT8*10^9/L,N%77.10%,L%15.50%

肝功:TB53.30umol/L,UCB44.00umol/l,CB9.30umo/l,rGTU/L,ALTIU/L,ASTIU/L

肾功及电解质:U17.3mmol/L,CR.43umol/L,eGFR54.58mL/min/1.73m^2,HCO3-10mmol/L

肌钙蛋白0.ng/ml

血栓前四项:TAT31.67ng/ml,TM27.78TU/mL,PIC0.88μg/mL,tPA11.34ng/ml

血淀粉酶69IU/L,尿淀粉酶IU/L炎症指标:CRP91.mg/L,IL-.21pg/ml,PCT5.ng/ml

辅助检查:

心电图:正常心电图;

心脏彩超: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左心收缩功能正常范围;

上腹部彩超:1.胆囊壁水肿增厚,脾脏体积增大伴实质内回声减低区,脾梗死不除外,腹水(中量);

入科后血气分析:PH7.24,POmmHg,PCOmmHg,Glu4.1mmol/L,BE-18.4mmol/L,Lac>15mmol/L,Hb9.8g/dl。补液;

5h后复查血气:PH7.26,POmmHg,PCOmmHg,Glu4.8mmol/L,BE-17.9mmol/L,Lac>15mmol/L,Hb9.1g/dl。

二、临床分析

患者中老年男性,起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伴呕吐,腹部查体有压痛,以上腹部为主,反跳痛可疑,外院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胆囊结石,胆囊壁水肿、增厚;脾动脉纤细、稀疏,脾脏内斑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影、提示脾梗死可能;腹部超声提示胆囊壁水肿增厚,脾脏体积增大伴实质内回声减低区,脾梗死不除外,中量腹水;血气提示持续高乳酸血症,失代偿性酸中*,需考虑以下疾病可能:

肠系膜静脉血栓并肠坏死:患者以消化道症状起病,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上腹部超声及上腹部增强CT提示脾脏梗死可能,不能排除肠系膜动静脉血栓导致肠坏死、腹腔感染、脓*血症可能,需进一步行腹水常规、生化、培养、门静脉超声、腹部血管CTA进一步明确。

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并脓*症:患者中老年男性,以腹痛伴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Murphy’s征阳性可疑,超声及CT均提示胆囊结石、胆囊壁水肿增厚,肝功提示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不能排除胆囊炎及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可能,需行MRCP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胆道情况。同时患者有低热伴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及呕吐,查体有全腹压痛,B超和CT均提示有胆囊壁水肿和腹水,脾脏梗死不除外。此外还合并有多器官系统的损害:血液系统表现为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肝损害及肾损伤等。需要考虑胆道感染波及腹腔引发脓*症的可能,明确感染源,给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并按脓*症进行液体复苏及器官支持治疗等。

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高乳酸血症:患者因消化道症状近1月营养摄入不足,持续的高乳酸血症不能用循环衰竭解释,不排除与维生素B1缺乏有关,维生素B1的活性成分为硫胺素,在有氧氧化的第二阶段,丙酮酸生成乙酰COA需要硫胺素焦磷酸脂(TTP)的参与,TTP是丙酮酸脱氢酶的辅酶,其缺乏促进无氧代谢,从而导致乳酸的产生。由于硫胺素缺乏引起的乳酸酸中*,通常病人接受静脉注射硫胺素治疗后,乳酸水平可迅速正常化。

恶性肿瘤尤其是实体瘤如淋巴瘤导致的高乳酸血症:患者以消化道症状起病,病程呈亚急性,持续的高乳酸血症不伴有明显的组织低灌注,常规治疗及CRRT均不能纠正。在非缺氧状态下的高水平葡萄糖酵解是恶性肿瘤的代谢特征之一,这种现象称作Warburg效应,通常恶性肿瘤导致的高乳酸血症需要抗肿瘤治疗才能纠正。该例患者尽管没有外周浅表巴结肿大,但是有肝脏和脾脏肿大,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可疑脾梗死(脾脏淋巴瘤?),存在持续、顽固的高乳酸血症,因此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等不能除外。

三、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6-30

晨血气示:pH7.30,PCOmmHg,POmmHg,Lac14.6mmol/l,BE-14.9mol/l,Hb8.8g/dl。血常规:WBC3.29*10^9/L,RBC2.85*10^12/L,HB86g/L,PLT7*10^9/L。炎症指标:CRPmg/L,IL-.23pg/ml,PCT4.ng/ml。

腹水常规及生化提示漏出液。患者入院有发热,降钙素原升高,不排除脓*血症,给与液体复苏、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补充维生素B1,治疗后持续性代偿性酸中*,血乳酸仍无下降,行床旁CRRT。

7-01

出现血压下降,最低至67/44mmHg,予以去甲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泵入维持血压,抗生素升级为美罗培南。复查血气分析:pH7.2,PCOmmHg,Lac15mmol/l,BE-19.6mol/l,Hb8.1g/dl。B超提示浅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上腹部CT+腹部血管CTA:1.肝脏体积大,2.肝左叶钙化灶,3.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4.脾脏体积增大伴多发低密度不强化灶,梗塞待排,5.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属支、肠系膜上静脉未见明显异常,腹腔及盆腔积液。肝功:TB83.20umol/L,UCB65.10umol/l,ALT80IU/L,ASTIU/L,TALB40.1g/L,ALB23.4g/L,rGTU/L。患者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血小板进行性下降,CRRT治疗下乳酸仍居高不下。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脾梗塞、腹水,腹部血管未见明显栓塞。患者出现循环衰竭,诊断仍不明确,行骨髓检查、申请MDT。

7-02MDT

影像科:腹部CT提示脾脏梗死,无明显外伤史,不考虑脾挫裂伤,胆红素升高,胆囊结石合并胆囊壁高度水肿,胆管无明显扩张,胆道感染仍需鉴别;肠系膜动静脉未见明显充盈缺损,暂不考虑肠系膜动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内科:初步骨髓穿刺结果不能排除淋巴瘤骨髓浸润,但不能确诊淋巴瘤,淋巴瘤起病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有明确实体瘤,患者浅表及脏器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患者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有溶血,但无发热及意识障碍,可排除TTP及溶瘤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紊乱考虑可能与肝损害有关,可行骨髓活检协助明确诊断。

普通外科:脾脏占位及梗死,目前难以确定性质;*疸进行性加重,行MRCP明确胆道系统,如腹膜炎加重、排除严重系统性疾病后可行剖腹探查。

药剂科:凝血及血栓前四项检查提示高凝状态,但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无抗凝行CRRT治疗顺利,暂不考虑抗凝治疗,继续监测凝血指标;患者腹部疼痛进一步加重,降钙素原有升高趋势,治疗上应覆盖球菌。患者病情危重,近90天有住院史及抗生素使用史,应覆盖耐药球菌。患者系腹膜内感染,存在血小板低、肾功能不全,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使用受限,可加用替考拉宁。

7-02患者频繁出现低血糖,血气:pH7.32,Lac>15mmol/l,B-8.7mol/l,Hb8.4g/dl。腹水液基细胞学检查:镜下见散在的淋巴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常规:RBC2.87*10^12/L,HB90g/L,PLT3*10^9/L,N%83.30%,L%12.10%,HCT25.2%,网织红细胞百分比0.61%,网织红细胞计数17.50*10^9/L。肝功:TB.70umol/L,UCB34.00umol/l,CB93.70umol/l,HCO3-17.80mmol/L。

患者*疸进行性加重,肝功能恶化,三系细胞进行性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降低,考虑骨髓抑制,高乳酸血症难以纠正,腹水液基细胞提示散在淋巴细胞。

7-03

血气分析:pH7.39,Lac14.3mmol/l,BE-2.9mol/l,Hb7.0g/dl。因患者腹痛持续加重,腹腔感染,再次行腹水检查,腹水常规及生化仍为漏出液。上腹部MRI及MRCP(07/03):1.胆汁淤积、胆囊结石伴胆囊炎;2.肝脾大,脾脏内异常信号,建议增强检查;3.双肾囊肿可能;4双侧胸腔积液。骨髓流式免疫分型报告(07/03):流式结果表明送检标本中检测到表型异常单克隆B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4.82%,表达CD5、CD19、CD20、BCL-6、Ki-67、ckappa,不表达CD34、CD、CD38、CD、TDT、CD、BCL-2、clambda。

上腹部MRI结果

骨髓涂片

外周血涂片

持续CRRT治疗,碳酸氢钠-ml/h给入,治疗5天后乳酸仍>15mmol/L,患者骨髓流式及免疫分型检测到表型异常单克隆B淋巴细胞,腹水液基提示镜下见散在的淋巴细胞,虽然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但结合上腹部MRI提示肝脾大,脾脏内异常信号,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不排除脾脏相关性淋巴瘤。与家属沟通病情后行试验性化疗。血气分析(化疗前)PH7.36,POmmHg,PCOmmHg,Glu5.1mmol/L,BE4.5mmol/L,Lac15.2mmol/L,Hb7.9g/dl。

7-05

化疗结束后48h血气:PH7.53,POmmHg,PCOmmHg,Glu10.3mmol/L,BE12.5mmol/L,Lac1.6mmol/L,Hb7.0g/dl。化疗后酸中*快速纠正,血乳酸值迅速降至正常。但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氧合指数mmHg,三系细胞进行性下降,降钙素原20.ng/ml,考虑化疗后骨髓抑制,合并重症肺炎,给予经鼻高流量吸氧,抗感染在原有美罗培南基础上联合替考拉宁及氟康唑。

7-07

晚18时患者出现血压下降,79/48mmHg左右,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最低至77%。血气(Flow45L/min,FiO%):pH7.44,PCOmmHg,POmmHg,Lac3.7mmol/l,BE3.3mol/l,Hb6.0g/dl。血乳酸值再次升高,血流动力学检查提示高排低阻,考虑感染性休克,予以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升压,血压上升,但无创机械通气下血氧饱和度波动75-80%左右,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拟升级抗感染方案、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家属拒绝并要求出院。

四、诊断:淋巴瘤高乳酸血症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脓*症脓*症休克

诊断依据:患者老年男性,以消化道症状起病,有腹痛、恶心及呕吐,腹部查体压痛及反跳痛,脾脏叩击痛明显,发病后三系细胞进行性下降,血小板减少为著,超声及CT提示脾脏体积明显增大,上腹部增强及MRI提示肝脾大,患者起病之初循环稳定,但血气以失代偿性酸中*,持续的高乳酸血症为特点,排除因组织灌注不足、硫胺素缺乏等因素的情况下,发现腹水液基细胞提示可见散在淋巴细胞,骨髓流式及免疫分型提示有表型异常单克隆B淋巴细胞,患者表现为持续的高乳酸血症,给予化疗后患者乳酸可降至正常,已经有相关研究发现在肿瘤细胞中乳酸产量增加,肿瘤细胞无论在缺氧或有氧状态下都以糖酵解作为主要产能方式,因异常的糖酵解导致高乳酸血症,同时葡萄糖的大量消耗而发生低血糖称为Warburg效应,因此本病最终确诊为淋巴瘤导致高乳酸血症。

五、讨论

高乳酸血症是血乳酸大于2mmol/L,持续的高乳酸提示预后不良,正常情况下当从葡萄糖产生丙酮酸时产生了H+,丙酮酸向乳酸转化时消耗了等摩尔量的H+,由此乳酸的产生过程不会导致酸中*;目前临床中高乳酸血症根据有无缺氧状态分为2型,A型和B型高乳酸血症;正常无缺氧状态下,葡萄糖进行有氧氧化,经过三个阶段(1、葡萄糖经酵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3、三磷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产生30-32ATP。A型高乳酸血症是指临床中存在缺氧状态下,葡萄糖经酵解途径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丙酮酸再还原为乳酸,三羧酸循环不再消耗细胞内氢,从而继发细胞内酸中*和高乳酸血症。

B型高乳酸血症是指没有明确的组织灌注不足而出现的高乳酸血症,包括乳酸产生增多如:剧烈运动、癫痫持续状态、支气管哮喘发作等以及乳酸清除异常如:严重的肝脏疾病等,还包括乳酸代谢异常如:药物影响、维生素B1缺乏、线粒体功能异常及肿瘤等。肿瘤相关的高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许多理论提出,包括肿瘤细胞内源性分泌乳酸,目前已经发现在肿瘤细胞中乳酸产量增加,肿瘤细胞主要利用有氧糖酵解供能,即使在有氧的情况下,癌细胞也能保持较高的糖酵解速率,因此能以较高的速率产生乳酸。淋巴瘤合并乳酸酸中*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也不清楚,主要考虑以下可能,(1)淋巴瘤细胞本身产生过量的乳酸:肿瘤细胞过度表达Ⅱ型已糖激酶,或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活性增加,从而影响三羧酸循环,增加无氧糖酵解,导致乳酸水平显著升高。(2)淋巴瘤细胞迅速增殖造成组织缺氧,无氧糖酵解明显增加,导致乳酸水平上升,(3)肝功能受损:肝脏在乳酸合成及转化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外周血中大约90%乳酸通过肝脏代谢。在文献回顾中,有一半以上淋巴瘤累及肝脏,因而肝功能受损导致机体乳酸清除能力降低。(4)维生素B1缺乏在淋巴瘤相关的高乳酸血症也有报道。淋巴瘤合并乳酸酸中*,给予碳酸氢钠及血液净化治疗无改善,考虑乳酸酸中*多发生在淋巴瘤的进展期或恶化期,此类肿瘤多为高增殖率的肿瘤,对化疗高度敏感,随着化疗后肿瘤细胞减少而病情得到改善,乳酸水平明显下降,化疗后48~72h内乳酸水平迅速下降,本病例在化疗2天后血乳酸降至正常。由于淋巴瘤合并高乳酸血症,预后极差。这种高乳酸血症常需要通过化疗来缓解,对不明原因的持续、严重高乳酸血症的患者在诊断时考虑淋巴瘤等实体肿瘤的可能性。

1
查看完整版本: 致命的高乳酸血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