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急诊信息
平台--急诊EM智库
张乃菊、陈天平等于年12月在《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上发表了《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研究进展》,本共识就利奈唑胺引起乳酸酸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临床防治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提供思路。本文对此意见进行解读。
一、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01
暴露时间
乳酸性酸中*可以发生在利奈唑胺用药后任何时间段内。
02
肝功能障碍
乳酸在肝脏中主要通过转化为丙酮酸进行糖异生作用。体内乳酸60%以上由肝脏代谢,慢性肝脏疾病的患者高乳酸血症的情况通常较轻,而急性暴发性肝病引起严重高乳酸血症常见,反映了肝脏清除能力降低和乳酸产量增加。肝功能损害时可影响利奈唑胺排泄进而发生乳酸酸中*的风险升高。
03
肾功能障碍
利奈唑胺主要是通过肝微粒体氧化代谢,约30%的原型药物经肾脏清除。在临床实践中,许多肾损害患者存在代谢性酸中*,因此即使是相对轻微的利奈唑胺引起的乳酸酸中*也可发展为致命性酸中*。
因此,肾脏损害与利奈唑胺引起的乳酸酸中*的发生率无关,但可影响严重程度和死亡率。
04
线粒体DNAAG多态性
线粒体DNAAG多态性很可能与利奈唑胺诱导的乳酸酸中*有关。因此,给药前AG基因多态性分析可有效预防利奈唑胺引起的乳酸酸中*。
05
合并使用影响线粒体功能的药物
在利奈唑胺治疗期间,避免以下合并用药如破坏氧化磷酸化的药物,如抗逆转录病*药物和异丙酚,可以增加乳酸的产生,并在极少数情况下导致严重的乳酸酸中*;干扰线粒体功能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奥美拉唑、胺碘酮或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可增加意外利奈唑胺过度暴露的风险和相关的线粒体*性。
二、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的机制
利奈唑胺引起乳酸酸中*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然而,现有报道表明,利奈唑胺诱导的乳酸酸中*是由于利奈唑胺与线粒体核糖体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引起。
利奈唑胺抑制线粒体蛋白合成降低呼吸链酶的含量,加速糖酵解,使乳酸的过量生产,与组织缺氧无关。正常甚至足够高的氧供、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以及对有效增加全身氧供的干预措施缺乏反应,表明氧利用的主要缺陷在线粒体水平。
利奈唑利奈唑胺的疗效和*性作用见Fig.1。
三、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的防治措施
在利奈唑胺治疗期间,尤其是老年人、有严重基础疾病、合并使用影响线粒体功能的药物和长期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乳酸水平,可以预防或早期发现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
早期识别利奈唑胺引起的乳酸酸中*除了需要密切监测乳酸外,还要监测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
在利奈唑胺使用时出现疗效不佳或不良事件时应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TDM)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避免暴露不足或暴露过度以减少不良事件的风险。当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超过目标靶谷浓度时应及时停药以预防乳酸酸中*和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
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立即停用利奈唑胺,同时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及动态监测实验室指标如血乳酸、pH、血药浓度、血清碳酸氢盐、阴离子间隙等。
四、小结
利奈唑胺诱导的乳酸酸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在有药物蓄积风险的患者中,应密切监测血清利奈唑胺浓度和血乳酸水平。解决利奈唑胺致乳酸性酸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停止使用利奈唑胺,于轻度乳酸酸中*并需要长期使用的患者可减量使用,对于严重乳酸酸中*可采用停药和体外肾脏替代疗法。
参考文献:
[1]张乃菊,陈天平,*睿,陈重,张帆,孔令提,夏娟,刘金春.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5(12):-.
●转载需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