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医院哪最好 http://m.39.net/pf/a_8733705.html小小年纪就得了慢性病、要用一辈子的药,这是很多人不敢想象的事情。而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恰好又在叛逆期,慢性病不仅折磨着他们的身体,也给心灵带来了创伤,出现自暴自弃甚至轻生的念头。本周五(5月8日)晚播出的医疗纪实观察节目《我的白大褂》第7集,就讲述了一个让人叹息的故事。3月29日下午13:12,16岁的少女小月(化名)被救护医院急诊科。到医院时,小月已经完全昏迷,瞳孔散大,血压很低,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送小月来的朋友说:“她有糖尿病和低血糖,前一天晚上说要睡觉,结果中午就叫不醒了。”(注:当糖尿病患者服用过量降糖药、运动过度、吃东西太少时,会让葡萄糖消耗过多、生产太少,会诱发低血糖。)情况非常紧急,医护人员立即把她送进抢救复苏室。抢救室里,医生给小月测血糖、血酮,结果显示“high”——已经高到仪器测不出具体数字了。而且她浑身冰冷,身上甚至出现了瘀斑,说明她已经休克(体内流动的血液大量减少、引起组织缺血缺氧)了一段时间。人体正常血液pH值是7.35~7.45,当pH小于6.9就已经是严重酸中*。而小月血液pH竟然只有6.6!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平说,如果血液pH值太低,随时可能死亡!正值大好青春的花季少女,为什么竟有糖尿病?又是什么让她的病情如此危重?结合检查结果和病史,医生判断,小月是因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每当我们吃完饭、血糖升高时,身体就会分泌胰岛素,帮助降低血糖。而在1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往往分泌不足,导致血糖一直很高。如果病人又发生了急性感染、或降糖药使用不规范,就会加重胰岛素缺乏的情况。不仅如此,升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还出来“火上浇油”,促进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让脂肪加速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经过代谢,又变成葡萄糖;而脂肪酸会被氧化,变成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这3种代谢物都属于“酮体”。由于胰岛素缺乏,体内的酮体和葡萄糖堆积过剩,无法被组织消耗,只能大量进入血液中,导致高血糖和高血酮。高血糖会让体液呈高渗透状态,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酮体在血液大量堆积,就形成了酮症——部分丙酮从肺部呼出,会有“烂苹果的味道”;而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都是酸性物质,会造成代谢性酸中*,导致心脑血管受损、氧气利用障碍和呼吸麻痹,引起严重的并发症[2]。这就是酮症酸中*的由来。(代谢性酸中*)酮症酸中*是1型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全身器官都会受影响,严重时会并发脑水肿、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导致病人死亡[1]。这里要注意,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不一样。2型糖尿病更偏爱肥胖的中老年人。而1型糖尿病则在青少年、儿童时期就开始,病人多数很瘦弱。2型糖尿病一般不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是胰岛素“变弱了”。尤其是吸烟、肥胖、家族有糖尿史的人群,胰岛素从“工作狂”变成了“闹罢工”的老油条,这就是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而1型糖尿病则是在遗传、环境、病*感染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岛β细胞,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典型症状)因此,2型糖尿病人不一定需要打胰岛素,但1型糖尿病人必须长期用胰岛素治疗,一治就是一辈子。1型糖尿病人必须严格控制饮食、按时注射胰岛素、预防感染。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低血糖、酮症酸中*、糖尿病肾病等严重并发症。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即使之前没有糖尿病史,也一定要警惕酮症酸中*[3]:1、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疼痛;2、喝水多、排尿也很多,体内水分大量丢失,造成皮肤弹性很差、眼眶下陷;3、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四肢发凉、体温降低;4、呼吸加深加快,呼气有“烂苹果味”;5、刚开始会头晕、头疼、烦躁,病情加重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昏迷。怀疑酮症酸中*,医院。小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医院时血糖、血酮非常高,还存在“超强酸中*”,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最严重的情况,随时可能没命。其实,如果她之前把血糖控制好了,根本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并发症。另外,赶来会诊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怀生发现,小月手上有一处黑色伤口。据她朋友说,小月曾在自己手上打“麻药”(具体不明),留下了伤口。陈医生怀疑,这是“渗出性脱皮”。这说明,她的高血糖已经引起了微血管病变,皮肤黏膜弹性减退,细胞再生能力下降,即使是轻微损伤也很难修复,于是出现了脱皮、水泡。过了将近1小时,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抢救,小月瞳孔回缩、血压升高、体内代谢情况改善,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再做完颅脑CT、排除脑出血后,下午3点20分,小月被送进重症监护室(ICU),接受进一步的监测和治疗。4月下旬,小月终于好转出院,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康复治疗。小月的死里逃生,折射出关于青少年慢性病人的普遍困境。她只有16岁,按理日常饮食、注射胰岛素都需要父母的监督,怎么会发展到这么严重的地步?据小月的朋友透露,小月目前已经辍学,独自一人住在酒店,发病还是她们先发现的。医院一个多小时后,小月医院。原来,小月年前一直医院住院治疗。当她得知自己是1型糖尿病后,可能是听到医生护士说了一些负面的情况,以为自己活不过两年了,开始自暴自弃。其实,如果她多了解一些医学常识就会知道,虽然1型糖尿病起病急、听起来很吓人,但只要控制好血糖,它就是“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对人体伤害很小。别说2年了,就是活到正常人的寿命也是有可能的。但由于对疾病的误解,小月曾多次离家出走,家里人报了三次警,而父亲为此气得仍在住院……和很多中国家长一样,小月的父母会不惜一切给孩子治疗身体上的病痛,却忽视了她心灵的创伤。据调查,青少年和儿童得了1型糖尿病后,抑郁、焦虑的情况明显增加。不良的心理状况,让这些孩子更不愿好好吃饭、规律用药,影响血糖控制,陷入恶性循环[4]。怎样才能解除孩子的心魔,让他们正确面对疾病呢?建议家长们从这5件小事做起:1、家长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尽量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给他们造成内疚、自责等心理负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