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震即眼球震颤,是一种非自主性、有节律的眼球摆动,由于某些视觉的、神经的或前庭功能的病变导致的眼球运动异常。分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和后天性眼球震颤。临床上常见的眼震有以下8种类型:
1.上跳性眼震
小脑遗传变性、梗死、多发性硬化等多种原因都可以导致上跳性眼震。主要表现为上视时眼震加剧,可伴有异常垂直前庭反射和平稳追踪。
2.下跳性眼震
可由Arnold-Chiari畸形、小脑遗传变性、梗死、多发性硬化及药物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下视、侧视时眼震加剧;可伴有异常垂直前庭反射,眼球平滑追踪异常。
3.旋转性眼震
多见于梗死、多发性硬化以及静脉瘤,常伴有眼倾斜反应或单侧核间眼肌麻痹。上跳性、下跳性及旋转性眼震均属中枢前庭性眼震,病变累及相应的半规管中枢脑干前庭通路,导致前庭张力失衡。中枢前庭眼震常伴随其他临床体征,包括异常的眼球运动、姿势异常等,有助于帮助临床定位。
4.凝视诱发性眼震(GEN)
GEN临床上最为常见,是指眼球离开原位在离心固视位产生的眼震,眼震快相方向与注视方向一致。GEN多见于小脑绒球及脑干环路损害(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发作性共济失调II型、多发性硬化、梗死、后颅窝肿瘤)以及药物中*(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锂盐等)。反跳性眼震可与GEN伴发出现,可能与脑干、小脑等整合中枢的纠正侧视时向心性漂移有关。
5.跷跷板眼震
跷跷板眼震是发生于眼球原位注视的双眼交替上下跳动性眼震。前半周期一侧内旋上升的眼球,在后半周期变为外旋下降;而对侧原本外旋下降的眼球也在后半周期反转变为内旋上升,两侧眼球交替往复运动如同「跷跷板」,故因此得名。摆动型跷跷板眼震没有明显的眼震快慢相,大多见于视觉通路障碍,如垂体瘤引起的蝶旁病变,可同时有双颞侧偏盲。急跳型跷跷板眼震有快慢相之分,故又称为半跷跷板眼震,由中枢耳石通路病变或垂直半规管前庭通路障碍引起,可见于中脑或延髓内侧损害。
6.Bruns眼震
多见于脑桥小脑角区占位,是神经整合中枢及前庭功能联合损害所致的复合型眼震。向病侧注视时,出现低频率、大振幅眼震;向健侧注视时,出现高频率、小振幅眼震。
7.分离性眼震
见于内侧纵束受累所致的核间性眼肌麻痹(INO)。患侧眼球内收障碍,而健侧眼球过度外展并同时形成眼震。
8.变位性眼震
患者头位转变时出现眼震,眼震时伴发眩晕,眼震消失时眩晕消失或好转。
(《全科医学论坛》综合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