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氟中*简称“地氟病”,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人体通过饮水、空气、食物、茶等介质摄入过量氟而导致的全身性慢性中*病变。地氟病是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因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过量氟引起的氟中*不属于地方性氟中*范畴。
1.我国地氟病的流行历史
地氟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等在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发现了10万年以前旧石器时期的人类牙齿化石中有典型的氟斑牙。此外,山西襄汾县曾出土10万年前“丁村人”的氟斑牙化石。我国魏晋时代(公元-年)嵇康著的《养生论》中也有“齿居晋而*,谓枣故也”的记载。其实嵇康冤枉大枣了,居晋而齿*不是因为枣吃多了,而是因为山西大部分地区水氟含量比较高,导致的氟斑牙流行,开口一嘴*牙是山西农村随处可见的景象。不仅山西,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也流传着“三肇加安达、一口大*牙”的说法,这都是因为这些地方水中氟含量高,导致了氟斑牙发生。建国前,人们对本病的认识还仅停留在饮水型氟中*方面,20世纪80年代,又先后在我国确定了燃煤污染型和饮茶型地氟病的存在。
2.氟的生理需要量和限值
氟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主要生理功能是预防龋齿以及参与骨骼的矿化,但氟过量又可引起中*。《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年版》推荐的氟元素适宜摄入量(AI)为0岁~:0.01mg/d;0.5岁~:0.23mg/d;1岁~:0.6mg/d;4岁~:0.7mg/d;7岁~:1.0mg/d;11岁~:1.3mg/d;14岁以上:1.5mg/d;可耐受量最高摄入量(UL)为1岁~:0.8mg/d;4岁~:1.1mg/d;7岁~:1.7mg/d;11岁~:2.5mg/d;14岁~:3.1mg/d;18岁以上:3.5mg/d。对于地方性氟中*病区的划分和防控效果的综合评价而言,《人群总摄氟量》(WS/T87—)规定“8周岁~16周岁人群,每人每日总氟摄入量上限值为2.4mg;大于16周岁的人群,每人每日总氟摄入量上限值为3.5mg。”
3.临床表现
氟主要侵犯骨组织,包括氟斑牙和氟骨症,是地方性氟中*的特征性损害。
氟斑牙
氟斑牙又称“斑釉症”,可见牙齿釉面呈白垩色条纹或斑块;釉面出现*棕色至棕黑色着色;也可因釉质缺损而在釉面出现凹坑。氟斑牙发生后终生不退,轻者影响外观和美容,重者影响咀嚼及消化功能。
氟骨症
氟骨症是以颈、腰和四肢大关节疼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以及骨和关节X射线征象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性骨病。初期仅有持续性的骨关节疼痛并伴有一般的中*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继续发展可出现关节不灵活、运动功能障碍等体征,生活劳动能力降低;严重的氟骨症病人肘关节僵硬变形,活动障碍,因为摸不到自己的脸而不能洗脸、洗头,脊柱严重弯曲变形,导致身体形成C字形,睡觉不能平躺,抬头看不见天,劳动能力显著降低或丧失、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卧床不起。在早些年东北的地氟病地区就曾流传着“喝了当地水,腰疼腿又麻,妇女生小孩,非得剖腹拿”的顺口溜,说明妇女的骨盆受到严重损害,不能顺产,只能剖腹产,可见当时病情的严重程度。
地方性氟中*作为一种全身性慢型蓄积性中*,除了对骨相组织损伤明显外,对于非骨相组织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尤其以神经系统、肌肉和韧带的损伤为主。但由于损伤特点特异性不明显,所以一般不作为诊断氟中*的主要依据。
4.病区类型、成因和分布
4.1饮水型氟中*病区
通过饮用高氟水而引起,是我国地方性氟中*最主要的病区类型,分布非常广泛,除上海市和海南省外,其他各省份均有病区分布。
4.2燃煤型氟中*病区
当地饮水含氟量一般在0.5mg/L以下,但使用的煤,包括普通块煤、石煤、煤泥等含氟量高,加之当地农户习惯使用敞炉灶取暖、做饭、煮饲料、烘烤食物,致使燃煤排放氟化物严重污染室内空气和贮存的食物,人体长期摄入过量氟引起氟中*。该类型氟中*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及其以南的边远山区,涵盖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和广西等省份。
4.3饮茶型氟中*病区
这类病区的特点是饮水氟和粮食、蔬菜氟含量不高,也没有明显的氟工业污染。高氟砖茶和特殊的饮食砖茶习惯(奶茶、酥油茶、砖茶水等)是导致病区居民氟摄取过量而发生氟中*的原因。该类型氟中*病区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等有长期饮用砖茶习惯的地区。
5.预防措施
预防和控制地氟病的根本措施就是控制氟源,减少摄氟量。不同类型的氟中*由于病因不同,所以防治办法也不太一样。针对于饮水中氟含量过高引起的饮水型氟中*,可以通过改水的办法进行降氟,可以改换水源,也可以是饮水除氟。对于敞炉敞灶烧煤而引起的燃煤型氟中*,主要防治办法是烧煤的时候必须保证炉灶要有烟囱和炉盖,保证煤烟能排到室外,同时采用避免煤烟污染的方式干燥和储存食物,并养成烹调前淘洗食物的习惯。而对于长期大量喝砖茶而导致的饮茶型地氟病,主要的防治办法就是不喝劣质的砖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