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梦”是一个文化创举
专访“2007艺术关爱行动”评审委员、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
“画梦”是一个文化创举
是选择他还是选择她,是这一幅画好,还是那一幅画更好?3月15日2007艺术关爱行动“画梦”首展就要开幕,面对近200份报名申请和作品,最头疼的就是“画梦”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们。作为两家发起单位之外的独立评委,对于“画梦”和所关注的画家,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画梦”体现了社会进步
:您的专业是艺术史,后来又从事艺术评论多年,从你的专业角度,您认为“画梦”行动的意义是什么?
孙振华:中国自古以来,艺术家都是分层的,比如说,分为文人画家,宫廷画家,民间画家。一直以来,这几个层次的画家都是各玩各的。当然不排除画家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的发生变化,就这几个层次而言,它们的基本格局和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社会地位是基本不变的。
我对“画梦”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从文化生态学的意义上讲,它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它挑战了传统的艺术家的地位、身份的格局,把文化的目光投射到文化内部,让底层的,边缘的,缺乏社会资源和知名度的民间画家能够享受公共文化资源,能够有一个“圆梦”和表达自己的可能。同时,对市民而言,又能够接触到另一种文化生态。这个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改变文化资源的分配方式,促进文化生态的优化和和谐,所以,我认为它是一个文化创举。
作品必须跟生活相关
:作为评审委员会的一员,艺术关爱行动应该关爱的是哪些人?能不能谈谈那些生活在体制之外的艺术家的生活?你认为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生存状态有没有什么联系?
孙振华:“画梦”行为关注的对象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民间的,草根的,业余的,有着艺术梦想,努力进取,但是苦于条件限制,找不到实现梦想舞台的人。
另一类人则是在体制外生存的艺术家,由于他们主要从事边缘的,先锋的、探索性的艺术创作,他们的作品和方式目前还没有被社会所广泛认可,这些人的作品如果不违背现行的法律和文艺*策,我以为也要给他们进入美术馆的机会。
就我了解,深圳一直都有一些“先锋艺术家”在活动,这些人生活比较窘迫,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坚持理想,自甘放逐,对于这些人来说,如果能让他们的作品进入美术馆,也是一个体现社会的宽容度,体现文化权利,寻求相互了解的过程。
我认为艺术关爱行动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双向的互动。我希望以上两类的艺术家参加展览的作品都应该是那些体现了自己生活和生存状态,体现了自己的思考和追求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对社会更有意义,它是原生态的,它体现了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它鲜活,有生命力,对推动整个艺术的发展有好处。
从历史上看,许多艺术都来自民间,来自底层;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对边缘的,少数民族艺术的关注更是超过以往,所以,我希望这次的活动能够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作品。当然也许有些作品是无法拿现有标准和趣味来衡量的,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可以提出要求的,就是,你的作品必须跟你的生活发生关系。
关爱不仅给予,而且“互动”
:对于您所说的这些艺术家,在本次活动中,专业美术机构和大众媒体可以给他们什么样的帮助?
孙振华:前面我说艺术关爱不仅仅是给予,而是“互动”,其中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通过“画梦”行动,希望原生态的艺术也能有所改变,也就是说,民间的,边缘的艺术家也需要通过这个活动,改变自己,调整自己。例如,在一个传播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艺术得到有效的传播;个人化的作品如何面对公众,让公众接受?等等,这些地方都需要学习和改进。
对许多热爱艺术,但是没有受到过系统、专门训练的人来说,参加画梦行动无疑也将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所以,如果专业机构加强评论,加强指导,他们应该会得到很大的帮助。
参展作品应该有多样性和多元化
:您刚才提到深圳一直都有一些“先锋艺术家”在活动,他们可能还没有引起主流艺术人群的关注,作为此次活动的评委,您是否会更倾向于那些具有先锋性、探索性的作品?
孙振华:“画梦”和艺术关爱是一个总的方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个人的意见,其实是可以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具体方向的。例如,当代艺术并不刻意强调画种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再例如,当代艺术也并不刻意强调专业画家和业余画家的区别,强调个人对艺术的参与性;所以,如果参展作品出现生活化的作品,综合性地利用各种现成品的方式来做作品,等等,应该都是允许的。不一定要恪守油画必须怎样,国画应该怎样这些条条框框。也不要怕人家说你业余,这都是没有关系的。
我理解,不管传统也好,前卫也好,作为艺术,都是对人的解放,都是对自由的追求。所以,有创新性,有想像力,能够展现自己的智慧,能够体现生命的状态,是好作品的永恒标准;如果展览中间能够出现一些这样的作品,我们就感到非常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