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终于可以说:
《隐秘的角落》代表着当下国剧最高水准。
随着结局揭晓,围绕它的讨论进入白热化。
烂尾?双结局?神作?
坦白说,Sir心情有点复杂。
一方面,它的确值得我们反复咂摸,带着放大镜分析。创作者为规避审查而苦心埋下的“幽灵叙事”,被看到了。
它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典范。
另一方面,这场隐晦的地下狂欢背后,透出强烈的魔幻意味。
在Sir看——
《隐秘》的走红,实则一场全民参与的尺度游戏。
今天的结局解读,不想过多纠缠剧集是否烂尾,质量如何。
Sir关心这场游戏的输赢。
更关心输赢背后,我们的得与失。
这才是它超越“一部电视剧”的价值所在。
允许Sir先下结论:
《隐秘》尽力了,但它还是输了。
(P.S.下文涉及全剧纳米级剧透,没看完的毒饭可以先收藏)
尺度以下
大结局后原著作者紫金陈第一时间发微博,认可改编的结果。
甚至直言:比《无证之罪》强。
莫大的肯定。
但注意,他对原作结局也直言:
上。不。了。
这个上不了的结局是什么?
Sir翻完原著,果然很吓人。
最后决战。
和剧中一样,双方达成交易,逐渐放下戒心的三个孩子,来到张东升家。
一起和“张叔叔”庆祝重获新生。
谁知,张东升提前在饮料中加入了氰化钾,三人当即中毒倒地。
就在张东升庆幸终于除去威胁的时候。
再次反转。
假装中毒的朱朝阳,拿起匕首,刺进张东升的心脏。
文字像犯罪现场的临摹般冷血:
他心下感觉一阵久违的轻松。他正想去拿袋子装尸体,突然间,却感觉胸口一下刺痛,他还没回过神来,又感觉到了一下刺痛,一下,两下,三下,四下。
他本能地低下头,惊讶地发现,胸口血流如注,血液喷了出来,他回过头,在他最后的目光里,看到了手拿匕首的朱朝阳站在身后。
然后,和杜琪峰的《神探》一样。
凶手(朱朝阳)重新布置现场,伪装成丁浩(小说中严良的角色)中毒后与张东升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的假象。
丁浩,普普,张东升,三个知晓朱朝阳秘密的人全部毙命。
唯一幸存者获胜。
警察赶来,叶警官通过朱朝阳的日记了解这起多人命案的来龙去脉。
那本日记里,丁浩是有暴力倾向不顾后果的小流氓,普普成了性格偏激且有前科的问题少女。
张东升,更是冷酷无情的杀人魔王。
他自己?
一路被裹挟,被见证,被拖累,以至于,被伤害。无辜得像小绵羊。
因为未满十四周岁,加上学习成绩优异,家庭不幸,叶警官对他的同情让他成功躲过调查。
正如小说名,“坏小孩”朱朝阳靠着谎言和冷血最终笑到了最后。
“负能量”爆棚。
对此,剧中处理几乎是°颠覆。
张东升救赎失败,被警察击毙。
三个小孩则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普普与弟弟欣欣的骨髓配型成功,愿望实现;
严良被退休警察老陈收养,一派父慈子孝。
朱朝阳向警察说出了藏在内心的秘密,即自己在朱晶晶坠楼现场的事,获得解脱。
甚至在学校,之前一直霸凌他的同学也放过了他。
立场清晰:谁是恶人,谁遭恶报,一清二楚。
温暖,光明,美好,正确。
以至于……不真实。
编剧似乎自己也清楚,这不足以填平故事撕扯开的阴郁。
于是,在创作者与观众的共谋下。
隐藏结局应运而生。
这也是《角落》真正在舆论场封神的原因。
把高级的障眼法,当成剧集本身去打磨、创作。
尺度以上
一个贯穿全剧的线索。
笛卡尔的故事。
讲故事的张东升同样给出双结局。
结局一:笛卡尔和公主凄美爱情的童话;
结局二:笛卡尔遭公主背叛客死他乡的残酷传说。
相信前者,你能看到剧版的大团圆结局;
相信后者,你可能要多花点功夫,解读出被隐藏的“暗黑结局”。
它的残酷程度丝毫不亚于原著。
“证据”确凿,全员死亡。
小女孩普普。
被张东升送医后,再未出现过真人,她的美好结局全来自他人转述。
剧照中曝出剧集没有出现的一幕。
张东升一个人哭着吃汉堡。
那是他对普普动起恻隐之心的重要节点。
还有那一集片尾曲,曲名叫《死在旋转公寓》。
线索全在暗示普普已因哮喘离世,张东升没能救下。
严良。
仓库纵火案后,严良每一次出现,都不合常理,甚至神出鬼没。
突然从镜头闯入,或光天化日“闪现”。
甚至当他一身白衣突兀地进入礼堂,全场熟视无睹,唯有朱朝阳看向他。
这种手法,多用于主角内心想象的幽灵角色。
严良不像活人。
老陈,同样疑点重重。
重伤之后需要人扶的老陈,为何能瞬间化身游泳健将救下落水的严良,还给他做心肺复苏?
△老陈前后穿的衣服都不一样,入水后有条纹
老陈最终如愿收养了严良。
可仔细看,跳广场舞的这个镜头,老陈是“唯一且多余”的男性。
严良远处呼喊,只有老陈回应,其他大妈完全没反应。
真的是跳舞太陶醉了?
朱朝阳是唯一确定活着的。
但暗线中,他逐渐暴露黑化的另一面。
许多网友都看出来了:
朱朝阳有两本不同的日记本;
结尾与严良的争执,每一句话说出口,都像是在跟自己内心的善良人格作斗争。
对严良落海无动于衷,也暗示他放弃了善良。
张东升同款衬衫,意味他终将成为另一个张东升,自己笔下的杀人魔。
最细思极恐,是朱晶晶坠楼案的回溯。
信中那个只有普普知道的细节:
同一个场景,前后出现不同的台词。
第三集:
“她摔下去了”。
第十二集:
“她要摔下去了”。
“要”,说明朱晶晶坠亡前,普普曾提醒朱朝阳,还有救人的机会。
后者无视。
导演用《隐秘的角落》的光明结局,拼命掩盖着事情的真相:
童话般美好的光环下。
是一个包括徐静一家三口,朱永平王瑶一家三口,王立、张东升、老陈、普普、严良在内的十一人先后丧命的彻底悲剧。
悲剧是什么?
没有希望。
连朱朝阳也不例外。
他不是幸存者,而是背负所有不幸的悲剧延续。
不信?
再拎出一句台词,十二集末。
张东升被击毙前,对朱朝阳说:“你可以相信童话。”
暗示之后的结尾,都是童话。
等等。
放大张东升的嘴型,看出来了吗——
他在称赞朝阳,“高手”。
惺惺相惜?
并不。
这是一个不幸者,对另一个不幸者的绝望宣言。
——“你赢了我,也比我输掉更多。”
其实剧情早早默示了这一点。
第10集开头的动画,乱入一段儿童故事。
三只小鸡去狐狸家做客,被狐狸吃掉了,剩下一堆鸡骨头。
然而,地面上最大那块……
分明是狐狸的头骨。
恐怖。
恐怖过后,还有一个瘆人的问题:
那只金蝉脱壳的“鸡”真的全身而退了吗?
至少。
它这辈子都必须在狐狸的套子里活着。
尺度赢了
双结局的确精彩。
但许多人忽略了,它还有另一个作用。
即——用影视化的强大创作力,去掩盖文本改编的软乏和生硬。
还是拿戏来说。
朱永平和朱朝阳吃甜品。
朱晶晶的死,让父子二人难得获得了重聚的机会。
闲聊后,朱永平试探地询问女儿坠楼的细节,对方在迟疑中否认。
然而。
一个契机,朱朝阳在父亲的手包中发现正在录音的录音笔。
这一刻,背景音乐传来苍蝇声。
甜品中也浮现了一只苍蝇。
隐喻沉浸在亲情中的朱朝阳,仿佛吞下苍蝇般恶心。
从音效到意象,这是全剧最含蓄的一场戏。
但按照原著,朱朝阳彻底黑化的节点。
剧集再次把它软化、带过。
结果是,把朱朝阳的仇恨也一并软化。
原著中,他和普普找到张东升,要挟后者帮他除掉朱永平和王瑶,甚至连杀人手法都提前想好。
最终这场弑父戏,干净利落地仿佛杀狗一般:
啊呀。她突然感觉脖子一阵刺痛,本能地回过头,看到那个小女孩已经跑到了几米外,手里握着一根针管,针管已经空了,冷漠地看着他们……躲在后面树林里的张东升就跑了出来,看着这一幕,他揺了摇头,随后毫不犹豫地道:耗子,你抬女人,我抬男人,我们得赶紧把人弄到后面的穴里埋起来。
埋伏、骗人、杀人、埋尸,一气呵成。
朱朝阳三人和张东升,因此达成互相掌握秘密的恐怖平衡。
父亲的背叛也成了压垮朱朝阳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的黑化有迹可循。
逻辑通顺。
剧中呢?
发现录音笔的朱朝阳,选择将计就计,虚与委蛇。
用动人的感情说服了有愧疚感的父亲。
此后父子关系转好。
情感,一次又一次替代逻辑,成为故事纽带。
牵一发动全身。
前几集着重描写家庭关系压迫性的戏份(比如母亲的情感与控制欲),弱了。
朱朝阳黑化的动力(王瑶的伤害与威胁),减了。
性格转变的铺垫(家庭、学校、朋友对朱朝阳的影响),轻了。
我们能看到后期编剧在尽最大的努力“救场”。
剧集中的新人物,王瑶的弟弟王立,成了全剧最大的工具人。
他的归来,他的偏激与疯狂,导致他草草被杀。
而他的牺牲,也终于成全了张东升与朱朝阳达成原著中的平衡。
Sir注意到《隐秘》的主创们都对这种无形的伤害态度暧昧。
导演辛爽,对审查意见“挺感动的”。
看修改意见特别像看观众评论,第一版反馈回来时我还挺感动的,提了一些特别中肯的建议,比如对徐静之死的处理藏得太深不容易看懂,这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讲故事要对观众友好,至少要做到不用你百度、通过自己推理也能猜出来是怎么回事。
可能他也没猜到。
剧集最终的走向正如自己所说:靠百度、靠推理,才能还原整个故事。
Sir作为内容创作者,当然理解。
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是创作最基本的初衷。
太不容易。
——这是大部分观众内心的感叹。
但Sir也注意到,有一部分人开始跑偏了。
他们说:你看,审查没有那么可怕,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这不是克服得很好吗?
烂剧们请不要找借口了。
他们还说:你看,是有困难的存在,才逼他们拍出一个这样细节丰富的精彩故事啊。
Sir看到这些评论时,背后一凉。
像什么?
不正如《肖申克的救赎》所说的:
但我要说,这些高墙很奇怪
最初你恨它
然后慢慢习惯它
再久一些,你就离不开它了
《隐秘》中最打动Sir的,不是那些命运的悲惨,或结局的释然。
是一场闲聊。
张东升与三个孩子吃汉堡,普普天真地提问:
给你们许个愿望,你想许什么愿望?
三个人回答了。
普普说了实话:想弟弟欣欣赶紧好起来。
朱朝阳打太极:想考奥数第一名。
而张东升的回答,让所有人沉默了。
他的答案,也是所有人的答案:
一切可以重来。
悲剧感在那瞬间被放到最大。
无论原著还是剧集的改编,一个核心没有变:
这里没有真正的恶人。
他们的悲剧,是我们每个人的悲剧。
以善意出发,却被广泛的情绪蒙蔽走上歪路:嫉妒、自卑、愧疚……
我们总觉得善的对立面,就是恶。
真正的悲剧告诉我们——
善的背面,总是被扭曲的善。
一味地对艺术做无害化处理,才是抹去了那个“隐秘的角落”。
从这点说,《隐秘》的确输了。
输的不仅是它。
当创作被当成游戏把玩,任由它被修剪、重塑,被击倒再复活,再击倒再复活……
这游戏只会产生愈加壮烈的表演者。
没有赢家。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