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选秀入宫后和眉庄、安陵容一起,看到了后宫权力倾轧、弱肉强食的种种不堪,十分恐惧一旦得宠会遭到暗算,因此借口受惊生病,请求温实初给自己开药,造成生病不能服侍皇帝的表象。就像网上说的“潮水退去后,才能看清谁在裸泳”,甄嬛这种蛰伏,实际上就是想尽量躲在暗处,把后宫这个复杂的环境捉摸清楚。当然,这种避宠是不可能长久进行下去的。
不论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怎样,至少在电视剧里,皇帝这次广选秀女充掖后宫,就是为了诞育皇嗣,多子多福,帝祚永延。也就是说,选秀就像工厂买入了机器,目的是指望它制造产品,不是放在一边落灰。因此这批秀女必然也必须被皇帝临幸,除非是像夏冬春一样自己作死被打坏了身体,否则早早晚晚都要和皇帝鼓掌一番。
君不见甄嬛一病倒,皇后就派心腹侍女来探视,目的之一就是要确认她是不是真的不能侍寝。甄嬛可以装病几个月半年,不可能装一辈子。更何况就算别人不来逼甄嬛,她自己也做不到在屋子里憋一辈子。过年阂宫家宴的时候,甄嬛就偷偷跑到倚梅园玩耍。开春了,甄嬛又带着流朱到御花园里吹箫荡秋千。这一玩不要紧,皇帝就发现了御花园这里还有这么一个小可爱。竟然就是自己选秀时一眼看到的长得特别像心头朱砂痣纯元皇后的那个人,没想到箫也吹得不错,着实惹人怜爱。
我之前一直疑惑,为什么皇帝第一次和甄嬛相见,要说自己是果郡王,而不大大方方说自己是皇帝。后来我明白了,皇帝第一次和纯元皇后相见的时候,身份就是王爷。皇帝是想在酷似纯元的甄嬛这里,重温一回多年前的旧梦,把自己和纯元的故事再感受一遍。
包括皇帝后面对甄嬛说她在御花园杏花影里吹箫时,淡然悠远遗世独立,仿佛宫里的一切纷扰人事都与她无关的样子。这一句话其实也不是在说甄嬛,而是在说皇帝记忆中的那个小天使纯元。自己当时是王爷,经历着九王夺嫡的血腥和艰险,在王府中意外地遇到了恍若天人的纯元。
皇帝第一次恋爱,也是第一次体味到人间还有这样简单纯洁却炽热的情感关系,不像母爱那么吝啬,不像父爱那么稀缺,是一种全身心的感动和震撼,这是他心里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当然这一切,甄嬛并不知情。但是少女春心萌动无法抑制,甄嬛也逐渐对这个自称果郡王的男子动情。
说起来也是可笑,对于甄嬛来说,这是一对男女从初识到相恋,然而实际上,这个故事里却一直有第三个人的影子挡在中间。无怪乎甄嬛知道真相时会万念俱灰,“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我却始终不能有姓名”,个中滋味,真的是足以击碎她所有的自尊和骄傲。后话且不表,只说余莺儿发现皇帝频繁地到御花园里走动,女人的直觉告诉她必定有事,于是她也往御花园里跑。
甄嬛正在和皇帝感情急速升温,反正也不用去向皇后请安,每天都去御花园打卡,两人就这么碰到了。小人得志便骄横无礼的余莺儿对甄嬛口出狂言,恰好被皇帝抓了现行。本来皇帝就不满余莺儿得宠后的种种作为,最关键的是看上她本来是因为倚梅园初遇的心动,不料后面相处起来也不过尔尔,已经产生了厌弃之心。
再加上皇帝对甄嬛正在兴头上,她又是那么地像纯元,小小一个余莺儿,怎么敢欺负甄嬛?皇帝立刻下令将余莺儿贬黜,并抱着甄嬛一路回宫。至此,甄嬛迅速取代余莺儿成为后宫当红炸子鸡。余莺儿意识不到自己得宠的原因其实不过是侥幸和一点儿小聪明,也意识不到皇帝对自己的贬黜,本身是因为自己的张狂和粗鄙。她一心恨上了甄嬛,认为是甄嬛这个贱人导致自己失宠。
女人在情感上的思路有时候是很一根筋的,她不觉得是皇帝这个男人对自己不好,只觉得是甄嬛害了自己,所以她的结论是如果除掉甄嬛,皇帝就会重新宠爱自己了。而除掉甄嬛这个想法,也正是华妃的想法。华妃一向见不得后宫里有比自己更得宠的女人,谁得宠她就想弄死谁,两人不谋而合。
我们纵观下毒的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做得非常精密。聪慧的甄嬛在查出自己被下毒以后,很快调查到了给自己下毒的宫女花穗和太监小印子是受余莺儿指使。但是,这样精妙的计划与安排,在甄嬛看来,并不是余莺儿这样一个从前只是粗使宫女的人能够完成的。一来她没有这么深的机心,二来她不足以调动这么多的资源和手段。于是甄嬛与眉庄、安陵容三人合谋,在宫中装神弄鬼,想要诈出躲在余莺儿后面的黑手。
畏惧鬼神的丽嫔被吓坏了,在众人面前七七八八地说出了下毒这件事华妃一派是主谋的背后秘密。皇后想要就此拉华妃下马,但是太后阻拦了皇后,皇帝还需要年羹尧的助力,不能随意地处理华妃,要以大局为重。于是最终下毒事件已处理余莺儿、丽嫔被作为疯子关进了冷宫而告终,丽嫔说出的真相也一律被按照疯话处理。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下毒这个计划,其实很早就开始安排了。甄嬛刚一得宠,皇帝发现甄嬛这里服侍的宫女太监太少,命令内务府再挑选人手调到甄嬛这里当差。华妃就对内务府总管黄规全训话,话里有话地对他说“小心挑人去伺候甄嬛吧”,也就是说,在这个节点,给甄嬛下毒的人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安排到了甄嬛的身边。
甚至想得再深一点我们会明白,当初余莺儿的身边,应该也是被华妃安排了自己的亲信,以便监控、监视着这位新得宠的嫔妃。否则宫女出身的余莺儿怎么那么快就能得到花穗和小印子的忠心,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替她给甄嬛下毒呢?
恐怕幕后的大老板还是华妃,在华妃娘家势力的威胁和巨大财力的诱惑下,这两个人才会铤而走险。那么我们反过来想一想,眉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间谍呢?如果没有,后面假孕事件里为什么曹贵人可以把眉庄的喜好、心里的想法摸得那么准?仅仅是靠一个茯苓吗?这样一想我们再仔细去看电视剧就会发现,江诚早已经潜伏在了眉庄身边。
眉庄被华妃手下推入水中而陷入昏迷,皇帝来看望的时候对江诚说,你一直是伺候沈贵人的。也就是说,眉庄身边至少有江诚这么一个间谍。那么躲在暗处我们没看到的呢?恐怕不止这一个。因此,正如曹贵人所说,会咬人的狗不叫。真正可以伤害对手的,并不是丽嫔跑去御花园里指桑骂槐地和甄嬛呛声,而是曹贵人这种精心筹谋、步步为营的计策与暗算。
华妃虽然凶狠,但是并不阴毒,给人下药这种事她是想不出来的。下毒这件事,背后的军师还是曹贵人。丽嫔只是制药的帮手。如同上文提及,甄嬛得宠后,并没有立即被下药。华妃首先出手对付的,是眉庄。独木不成林,这个道理,后宫里人人都懂。眉庄先得宠,并被允许学习六宫事务。甄嬛接着得宠,甚至得到了汤泉宫沐浴和椒房之宠这样特别的赏赐。偏偏两个人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姐妹。
华妃当然非常憎恶这股后宫的新兴力量,她无法容忍别人比自己得宠。所以急于先砍掉眉庄。推眉庄入水这件事,我个人观点认为,不是曹贵人出的主意。曹贵人的计策和行为,一向是谋定而后动,并且尽量让计策完美无暇,不会有一丝一毫牵连到幕后主使到身上。与其直接推眉庄入水,她更愿意去制造一个意外,让眉庄在一个看起来没有任何人有责任的巧合中身亡。这种直接把人推下水的方法,更像是华妃的作为。
后面淳贵人不小心听到了华妃勾连娘家卖官鬻爵的事情,不也是被华妃授意周宁海推到水里淹死的吗?即使是突发事件如猫扑富察贵人那次,曹贵人推了甄嬛,也是挑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时机,纵然事后对出来,当时场面那么混乱,甄嬛根本没有真凭实据指责曹贵人。华妃推眉庄入水,出了心中一口恶气,但是客观上,反而有碍曹贵人计策的顺利进行。因为甄嬛是一个非常警惕的人,她本来就对周围的人事物相当敏感,华妃这么做,无异于打草惊蛇。
因此,就在眉庄被推之后,甄嬛很快发觉了异常:温太医开的补药最近味道发酸,而自己又异常嗜睡。按照温太医后面的诊断,假如甄嬛一直吃着这个有问题的药,开始只是神思倦怠,渐渐就有可能神经系统受损甚至疯魔。这个计策是多么地阴狠,又是多么地润物细无声。
如果换一个人,不像甄嬛这么杯弓蛇影处处小心,大概真的是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曹贵人的智计无双,与甄嬛可算是棋逢对手了。在重新看下毒事件这一段的时候,我发现丽嫔被吓疯的那一个晚上,曹贵人是不在现场的。对外的说法是温宜公主感染风寒,她需要留在宫中照顾。
一方面,公主年幼,生病的时候自然需要母亲悉心照料;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曹贵人知道宫中闹鬼是有人装神弄鬼,并不是真的有所谓的冤魂。既然有人作怪,背后必定有目的。甄嬛的目的无非是找出下毒事件真正的元凶,那么如果必须把华妃从中撇干净,就需要找替罪羊。
既然一个余莺儿没有令甄嬛满意,那就再找一个更高级的替罪羊,把这件事能够平息下去,至少是暂时了结这件事情。所以事实上,不排除曹贵人是主动给甄嬛卖了一点破绽,尽快把丽嫔推出去,顶了这个雷。否则天天闹鬼,夜长梦多,谁知道哪天这个计策就会败露?倒不如先下手为强,主动让敌人点燃这个隐患,一了百了。反正丽嫔被吓疯了,不管说什么都可以当作疯话处理,余莺儿花穗小印子全部死了,这件事就不存在有效的证人了。证人都没了,即使所有人都疑心华妃,也没有证据证明就是她对甄嬛下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