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在年9月,德高望重的霍元甲因为在比武途中得罪了日本人,结果被毒死,于9月14日病逝于上海精武体育会,年仅42岁。
霍元甲究竟是不是真的中毒而亡?
既然是中毒,那凶手真的是日本人吗?
成长之路
霍元甲的形象在影视作品中早已被广泛流传,他是清末著名的爱国武术家。
年1月18日,生于天津静海县,年轻时候的霍元甲其实和普通人一样,在天津码头当工人,后来又经人介绍,去了药铺帮工。
最初,霍元甲的父亲并不想传授他武功,倒不是怕他累着或是伤着,而是担心怕砸了自己的招牌,有损霍家名声。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霍元甲和影视中的故事别无差别,小时候确实体弱多病,父亲一看,也不是练武的材料,所以就将武艺传授给了其他几位弟兄。
但是霍元甲心存大志,区区一点点的病魔就不让练武了?
再说了,这习武本就强身健体,练多了体格自然就能变得更加健硕。
所以根据记载,被父亲拒授武艺的霍元甲“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
这一幕真的是像极了影视中的武痴,没有条件就自创条件。
当然父子毕竟还是父子,这事很快就让父亲知道了,既然儿子那么喜欢习武,肯定得教,只不过有个条件,就是不能随处比武。
从这里还是可以看出,在父亲眼里,霍元甲只是喜爱武术罢了,对他还是不抱有任何希望。
但他万万没想到,霍元甲除了小时候体弱多病,其实还真是一块练武的料,不但天资聪颖,而且毅力很强。
一代宗师
随着年复一年的各种苦练,在霍元甲24岁那年,短短5分钟就击败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
这让父亲顿时刮目相看,当即决定,重点栽培,并将祖传的“迷踪拳”传授给了霍元甲。
但是刚才也说了,霍元甲天资聪颖,不拘泥于招式,“迷踪拳”发展演变成了“迷踪艺”。
那是不是只是改了个名字呢?
当然不是,祖传的拳艺在霍元甲手里达到了一个巅峰,有多巅峰呢?
那就要从他的比武结果来看了。
年,霍元甲在天津打败了不少上门比武的武师,“武艺高强”的名号从此渐渐在天津传开,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前面也提到,他在药铺干活,一个人挑起千斤药材,力推两个大青石碌碡,也因此被人称为“霍大力士”。
在药铺工作期间,霍元甲结识了一个人,这个人对他后生的影响很大,名叫农劲荪。
不过并不是电影里的饭店掌柜,而是药铺掌柜。
农劲荪曾去过日本留学,见多识广,霍元甲和他相处得久了,受到的影响则不小。
以武会友
年,俄国有个大力士来到天津戏园表演,表演就表演,还目中无人、嚣张跋扈,甚至喊出了“东亚病夫”的口号。
面对洋人肆意的挑衅,血脉喷张的霍元甲又怎么会放过这种机会?
但此时的霍元甲的武艺早在天津有了不小的名气,俄国人得知霍元甲要提出比武时,吓得临阵逃脱,最后答应霍元甲登报认错,这事才算过去了。
虽然两个人没打成,但很快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
年6月1日,在农劲荪等人的帮助下,霍元甲在上海创立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来改名为“精武体育会”。
这里要提两点,农劲荪开设药铺并不是简单的药材买卖,作为孙中山手下的人,开设药铺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掩护。
其次,霍元甲虽然身为一介武夫,但是其思想、爱国之心都是有别于普通人的。
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并不仅仅是想要教授花拳绣腿,后来孙中山对霍元甲的评价也相当高,还亲笔为他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赠送给了精武体育会。
惨遭暗算
当时在上海的蓬莱路一带居住了很多的日侨,来到上海后的霍元甲,其武术成绩和名声又比天津更上了一层楼,面对英、俄两国的大力士们,越挫越勇。
日本柔道会知道了这个事,本来心里就不服气,现在又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切磋武艺”就是迟早的事。
没多久,日本柔道会专挑了十几名柔道高手,由柔道会长率领,并且提出“武艺研究”,请霍元甲等人前来参与。
说直接点,就是比武大会。
刚开始,霍元甲先派徒弟刘振声打头阵,经过几次回合后,刘振声稳如泰山,竟然一口气连着拿下对方5人。
对方恼羞成怒,向霍元甲本人提出挑战,但霍元甲的武艺绝非浪得虚名,两人一交手,日本的柔道武师便领教到了霍元甲的厉害之处。
既然无法在公正的环境下赢取,那就只能暗箭伤人,这也为后来霍元甲中毒一事埋下祸患。
霍元甲虽然武艺高强、力大无比,但是却患有呛咳症,也就是肺部患有慢性疾病。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无法医治的,只能靠着平时的注重和保养。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事竟然让日本柔道会的人发现了,于是他们就借着在比武中造成的外伤为由,安排了一名叫秋野的医生为霍元甲治病。
霍元甲向来胸无城府,面对这种藏有阴谋的请求根本毫无防备。
在秋野的治疗下,霍元甲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加严重,经过几次转院,最终由于中毒太深而无药可医,于年9月14日病逝于上海精武体育会。
霍元甲逝世后,他的徒弟和朋友拿着霍元甲生前常吃的药去化验,结果令大家瞠目结舌,原来这是一瓶慢性烂肺药,而这瓶药正是当时秋野提供的。
显然,这不是一起自然死亡事件,而是一次有计划的阴谋。
当然,除了被日本人毒死一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霍元甲由于少年练气功导致疾病,最后死于自身病症。
但无论怎么说,霍元甲都是近代史上一名值得尊敬的武术家,“以武保国强种”的胆识影响了不少后代人,也为中华武术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