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暖花开时,气温回暖,清明将至,许多朋友喜欢在结伴出游、外出踏青或清明祭扫时,常常会采摘一些野菜或野果回家吃。贵州疾控在此提醒大家,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谨防有*植物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通俗的讲就是“吃出来的病”。全球每年至少有6亿人患食源性疾病,可见它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目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常见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即有微生物性、化学性、真菌性、也有植物性、动物性、寄生虫性的…...
谨防有*植物中*!
近年来,根据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显示:每年各地发生有*植物及其*素中*事件屡见不鲜,占比为20%左右,其中因误采误食马桑果、有*野菜(如:血皮菜、*芹、化儿草等)、菜豆(如:四季豆、扁豆、刀豆等)、桐油子或桐油果、草乌、附子、发芽马铃薯等事件较多,主要是因为许多有*植物与可食用的野菜或野果形态上极其类似,广大老百姓辨识能力有限,肉眼很难辨别,容易因误采误食引发中*,其次是因为贮存或加工不当所致。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误食有*植物引起的中*呢?
一是要做到不随意采摘或购买野菜/野果等植物;
二是妥善贮存、正确加工、烧熟煮透;
三是食入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催吐、尽快就医;
四是留存植物、拍照,以便形态学鉴别诊断。
谨防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生!
春季是万物复苏之际,气温回升,各种致病菌(如:肠道致病菌、霉菌等)生长繁殖加快,若食物贮存不当,易腐败变质,若食品加工时生熟不分或加热不彻底,易引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常见的致病因子包括: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肠*素、蜡样芽胞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见的病因食品包括:熟肉制品、酱卤肉、蛋与蛋制品、奶与奶制品、剩饭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范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呢?
建议要做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来源:贵州疾控
一审:曹轶
二审:林萌
三审:彭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