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曰:“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五月这个季节,人体阳气都在体表,反而导致内部胃环境虚寒,胃阳微弱,容易被寒邪所伤。五*月的阳气达到最旺,而此时阳气外散,内里虚弱,所以不适合再进行泄耗性的活动。而据《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入足太阴、厥阴、少阴之经,苦酒、香附为之使;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正是说明此时艾灸不仅可以排*驱邪、抵御寒湿、还可以养好阳气,提升身体的免疫能力。以下是年农历五月的「九*日」及「天地交泰日」,请千万谨慎这十天,甚至是一整个月。初*日五月初五(阳历6月14日)五月初六(阳历6月15日)五月初七(阳历6月16日)中*日五月十五(阳历6月24日)五月十六(阳历6月25日)五月十七(阳历6月26日)末*日五月廿五(阳历7月4日)五月廿六(阳历7月5日)五月廿七(阳历7月6日)天地交泰日五月十四(阳历6月23日)四天王巡行,夜子时为天地交泰日。
中医认为五月赤日流火,阳气在表,易耗损阴精,胃中虚冷,病邪丛生,《伤寒论》“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五月时节要静养,与自然和谐平定,应节制嗜欲,食物清淡,减少酸味,增加苦味,益肝补肾。
古人所说的「天地交泰」就是天气寒热交接的过程,这个时候天气会猝不及防地暴热起来,在中医里热多则属*,人的身体也容易出现一些病症,又因五月各种蛇虫蜈蚣蝎子等出来,所以叫「*五月」。
“*五月的由来已久”
早在屈原时代之前,五月便被称之为“恶月”“*月”“死月”,并产生过许多与此有关的禁忌和辟邪措施。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并出。
《*帝内经》中,通过轩辕*帝和素女对话的方式,指出了性生活的忌日。
素女说:“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是天地之气交合之日,男女不可行房。特别是性欲重的人小心在五*月失掉真阳,真阳一失,命不久也!”
《史记?盂尝君列传》则记有孟尝君因是五月五日生,其父田婴命其母放弃抚养,后者不忍杀子偷偷养大,才有了后来的名列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
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引《风俗通》:“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尝君是屈原同时代人,可见关于五月是恶月的观念及禁忌早在屈原时代之前就已存在。
为了辟邪攘灾,先民们生发出了众多的民俗事象,例如五彩丝系臂,沐兰汤,饮雄*、菖蒲和艾酒,祭粽和食粽(角黍),插艾叶,制艾人蒲人,插佩蒲龙艾虎,制蒲剑、蓬鞭、蒜拳,挂虎饰,贴五*符,穿五*衣,龙舟竞渡,采药制药,踏百草斗百草,炼剑铸镜,拔河射柳等。
“*五月,容易中什么「*」”
*五月最容易中「湿热之*」和「寒湿之*」!
这个月横跨芒种、夏至、小暑这三个节气,正是阳气最旺的一个月,暑热、湿气也越来越重,给人感觉就像蒸桑拿,又潮湿又闷热,所以容易有湿热之*;
但我们身体内部反而是虚寒的。《伤寒论》里记载:「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
这个月人体阳气向外走,体内脏腑的阳气反而变虚了,尤其是脾胃,特别容易受寒湿之气侵袭。
“9个症状看你是否中*”
湿邪本来就最顽固、最粘滞,与热勾结在一起,就成了让人不爽的湿热*。
如果你有以下症状,说明你中了「湿热之*」
1.皮肤问题
*五月,皮肤特别容易长痘、湿疹、痱子、疥疮疱疹之类的,《*帝内经》上是这样说的:「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这里的痤,就是痤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痘痘、粉刺;痱就是痱子。
意思是出汗的时候,汗孔张开,遇到湿邪的侵袭,郁积在肌肤,就容易生成痘痘、疥疮、痱子;
如果再加上晚睡熬夜、爱吃烧烤、煎炸、甜食、油腻的食物,脾胃积热,外部湿热+内部湿热,就会脸上油腻光亮,痘痘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甚至有脓包;有些人还会长湿疹等。
2.脾胃问题
口臭口苦,腹胀、胃口不好,大便干结或者大便粘马桶,舌苔*腻。这些都是湿热滞留在脾胃的原因。
平时脾胃虚弱,或者饮食不注意伤了脾胃,导致气机不能「脾升胃降」,该上的不上,该下的不下,所以会出现以上症状。
3.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问题
尿*而且味道重,尿频尿急尿痛,女人白带多而*,男人阴囊潮湿。
这些属于湿热淤积在下焦,引发一些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问题,比如女生容易白带多而*,甚至引发尿道炎、妇科炎症;男生阴囊潮湿不爽。
4.早晨起来头发蒙、头重、身体沉重乏力
这是湿热之气使身体气机流通不畅,清阳不升,所以头重头蒙;湿气重浊,往下走,所以身体沉重,尤其是下半身。
如果你有以下症状,说明你中了「寒湿之*」
容易中寒湿之*,一方面是因为五月我们体表阳气旺、内脏虚冷,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贪凉。
天一热,空调房里吃西瓜、凉拌水果蔬菜沙拉、24小时吹空调,长期如此伤了脾胃、伤了一身之阳气.
1.腹泻、上吐下泻、胃冷胃痛、食欲不好、舌苔白腻
这也叫胃肠型感冒,主要发生在夏天,是脾胃寒湿重的一种表现。
2.身体懒、冷、痛
人懒动没活力、怕冷、手脚凉、肩颈腰背冷痛,女生宫寒痛经、月经推迟、血块多、颜色暗黑。
这是寒湿之邪,耗伤了阳气,出现阳气不足、火力不够,既无法抵御外界寒湿,又无力排出体内寒湿的原因。
3.容易感冒、流清鼻涕、过敏性鼻炎
因为脾胃虚寒,气血供应不足,引起肺气虚,所有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感冒、流清鼻涕、过敏性鼻炎。
4.容易上火、反复的口腔溃疡
因为中焦阳气不足、气机不通,导致上热下寒,上下水火不能交融,而且火越灭,反而越大。
5.容易拉肚子、腹部肥胖难减
吃寒凉的,或一冷一热的食物,或肚子受凉,很容易拉肚子或大便不成形;有啤酒肚、小肚腩,而且很不好减。
这都是因为脾胃寒湿重,没有足够的温度和力量把吃进去的食物腐熟、消化吸收。而且脾胃虚寒,身体启动保护机制,给脾胃盖上一层厚厚的被子,这被子就是脂肪。
“做好六件事,解湿热之*”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热之*并不好解,如油入面。要解湿热之*,一定要做好这5件事,从源头上阻断:
1.不熬夜不吃夜宵
保证睡眠对排湿热非常重要,而且晚上让脾胃休息也可以减少脾胃湿热;
2.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饮食清淡一些,少肉多素,多吃青绿色蔬菜,有养肝、清热解*、利湿利尿的功效,比如菠菜、青菜、西兰花、芹菜、青豆、豇豆、油麦菜等。
3.每天坚持快走:活化气血、增加水分代谢
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大,都会造成湿留体内。而运动可以缓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快走、慢跑、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健身运动都是很不错的方法。最简单易行的,莫过于每天坚持快走,走上40~60分钟,就能帮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4.通膀胱经,是解湿热之*的利器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通道,贯穿我们整个身体,有67个穴位,后背的膀胱经掌控着人体的多个脏器的排*功能,而且膀胱经是统领一身的阳气,阳气足,也有利于祛湿,就像雾气在太阳出来就散开了一样。
所以,夏天照顾好你的膀胱经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要让它堵住了,有条件的可以经常让人按摩一下背部膀胱经,从上往下按,夏天也可常在膀胱经上刮痧、拔罐、走罐,膀胱经通了,能排*散瘀、驱寒散热,还有助于阳气升发,对排湿热之*非常有效。但不适合阳虚怕冷、气血很虚的人。
这类人可以经常做后背撞墙、瑜伽体前屈、摇篮式等动作,均有疏通膀胱经的功效。
背部撞墙法
方法:练习时,背对一平整墙面,自然站立,离墙15~20公分站立,全身自然放松,自然后倾,用肩胛骨以下接触墙面,然后自然弹起。身体撞击时,张嘴自然吐气,不可憋气。每日可练习三次,每次五分钟,切忌饱食时练习。
背部撞墙法虽然很简单,但在锻炼过成中也应该注意做到循序渐进。一开始可以先撞击5~10分钟,渐渐地增加到30分钟左右,撞击到背部已明显发热,这时背部的各个穴位及其所属的脏腑都得到了有效的保养。
这种保健方法要注意的是:年纪大的人可以只撞3~5分钟,而对患有严重心脏病、尚未明确诊断的脊柱病、内脏下垂、血压过高晚期肿瘤等症的病人,则不宜用此法锻炼。
撞击背部时,有少数人会有头晕、头胀、头痛等不适感觉,这是人体经络调整的正常现象不要担心,只要酌情控制撞击的时间及力度,这些症状会渐渐地消失。
瑜伽体前屈
方法:两脚站立,与肩同宽。双手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正视前方。吸气,双臂自身体两侧慢慢升起,当手抬向顶部时,手掌转向前方,两臂平行,呼气,同时上身慢慢向下,两手掌尽量触地。
当手实在不能再往下时,停止呼气,屏住呼吸,保持这个姿势6-8秒钟。然后开始吸气并回复到原来的姿势。至少重复15次。
越是够不到,越说明你的*素堆积的多,但是不要著急,也不要用蛮力,只要大腿后侧的大筋有拉伸的感觉就可以了,否则容易拉伤韧带。
摇篮式
先身体平躺,弯曲双腿,双手抱住小腿,前后摇摆。
①并腿屈膝坐在地上,两手环抱住小腿,收腹拱背,身体往后从尾椎、腰椎一节一节触及地面,刚开始脚不用越过头,多做几下后再视身体状况而定,滚到胸椎、颈椎、脚尖朝上,渐渐地双脚越过头,脚打直脚尖着地。
②躺在地上,两脚屈膝,两手环抱住小腿,抬头收腹拱背,身体往后从尾椎、腰椎、胸椎一节一节碰触地面,如此前后滚过来滚过去。要看自己身体状况,做不到不能太勉强。
滚背法能够矫正脊柱、刺激背部穴位!不但能够治疗颈椎病、胸椎病、腰椎病,还能解决数十种和脊柱相关的慢性病!
每天下午3~5点,每次10分钟左右,即可通过纵向和横向拉伸后背肌筋膜,给予膀胱经良性刺激,更好地发挥其生理作用。
5.按揉承山穴:祛除体内湿气最佳穴位
承山穴是祛除体内湿气的最佳的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红豆粥有异曲同工之妙。
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它能通过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方法:承山穴按上去会比较酸痛,所以手法一定要轻柔,以感觉到酸、麻、肿、胀才会有效,然后再加重手法。每天可点按1-2次,每次10-20分钟,点按时由轻到重,力量均匀。
“香囊避邪驱瘟”“*五月”极易受邪祟之气倾入,引起各种呼吸道、腹泻、过敏等疾病。民间传统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制一付香囊随身携带,用以避邪驱瘟,预防疾病。当“*五月”与疫情撞在一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琦早在去年4月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就介绍:“从中医观点来看,人体感染病*,为疫*趁机入侵而发病;而内在因素则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王琦提醒:调神摄生、首贵静养,情绪平和减少恐慌和忧虑,饮食宜清淡,作息宜规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都有助于提升人体免疫力。
王琦针对本次新冠疫情,提出了一个防疫新冠的香囊配方,芳香去湿、清热解*、辟秽驱邪。
时值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准备了纯中药配置香囊:
芳香辟秽祛瘟驱虫镇静安神
清香通窍
每个28元,买二发三
艾草香膏,艾叶提取物、薄荷脑、香茅等纯天然植物精华
:各类人群包括孕妇、婴儿皆可使用。
:驱蚊、止痒、消肿、消炎、抑菌、醒脑、祛湿等
:1.针对艾灸后出现的水泡、湿疹痘痘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2.涂抹此艾膏后,可有效防止蚊虫叮咬,持续4小时
每盒28元,买二发三
夏天是皮肤病的高发期,像各种癣、痘痘、脓疱、皮炎、湿疹等。
中医认为:“湿”邪是许多皮肤病的重要病因。夏季连续的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气温较高,湿与热相结,不利于皮肤水分蒸发,容易出现皮肤病。特别是儿童皮肤抵抗力较弱,天气炎热,大量出汗也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湿疹、足癣、股癣等皮肤病。
《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说明古时候人们已经开始用艾叶祛病保健。康君艾灸特供艾饼,艾叶中所含的挥发油可达到活血、消肿、止痛、收敛、止痒、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细菌、抗真菌等多种作用。中所含的挥发油可达到活血、消肿、止痛、收敛、止痒、降低毛细五血管通透性、抗细菌、抗真菌等多种作用。所含的挥发油可达到活血、消肿、止艾灸不仅可以排*驱邪、抵御寒湿、还可以养好阳气,提升身体的免疫能力。血管通透性、抗细菌、抗真菌等多种作用。
艾灸穴位推荐
灸大椎、命门、至阳可以振奋全身阳气排寒*;
灸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复溜可以排水*、湿*、痰*;
灸血海、委中、膈俞可以排血*,瘀*;
常用保健穴位: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延年益寿。
扫码添加